整容低龄化,这股风如何刹住?
发布时间:2025-08-08 14:43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作者:袁琳 A+A-
-分享-

  “双眼皮手术爆单”“打瘦脸针要抢号”……暑假期间,各地医院迎来“整形美容”小高峰,浙江部分整形美容科“3秒抢完15个号”,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皮肤科的门诊中,学生患者较平日增10%到30%,部分城市单家医院暑期手术量突破1500例,最小求美者年龄降至11岁。

  整容的低龄化令人担忧,如何才能刹住这股歪风呢?

图源:潮新闻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学生过早走上了医美整形之路?家长支持、容貌焦虑、审美单一和医美营销等是主要原因。

  “医美是高考奖励。”社交平台上,关于“高中毕业生如何微整形”的话题引发关注,并且得到不少家长的支持。他们认为,在外貌上建立优势,有利于孩子社交、恋爱、求职。甚至有些家长催促孩子做微整形,原因是术后恢复需要时间,暑假是最佳面容修整、恢复期。

  颜值经济的盛行,使得外貌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资本。从职场招聘到社交活动,外貌的影响力无处不在。一些企业在招聘时,虽然不会明确将外貌作为首要条件,但不可否认的是,形象气质较好的求职者往往会给面试官留下更好的第一印象。

  许多医美机构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医疗原则,通过夸大宣传、制造“早做早美”“抗衰要趁早”等消费陷阱,利用未成年人心理不成熟的特点诱导冲动消费。

  按照规定,未满18岁的青少年咨询整形美容项目,必须有父母陪同。然而,一些不正规的医疗整形美容机构帮学生篡改病历、伪造年龄,逃避家长监护,导致一些青少年过早进行了整容手术。

  社交媒体的渲染加剧了容貌焦虑。一些博主为了流量和商业利益,宣扬“颜值即正义”“白幼瘦”等单一化的审美标准,对学生的审美观念产生不良影响。

图源:花瓣网

  在不久前国家卫生健康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针对高考后出现的“医美”热潮,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主任医师王永前表示,“不建议未成年人接受医美手术”。

  有医生表示,一些整形美容项目并不适合高中毕业生,做双眼皮手术、打“瘦脸针”,效果也因人而异。以做双眼皮手术为例,其需要现场面诊评估。还有整形外科医生认为,除非是有较明显外貌缺陷、不得不通过医美整形方式改善的,对未成年人一般会进行劝退。

  未成年人的骨骼、面部比例、皮肤组织还在发育中,此时进行整形,容易因为发育变化导致术后效果走形、变形,甚至造成面部不对称、发育受阻等后遗症。

  整形手术本身就有出血、感染、麻醉风险,青少年身体免疫力相对较弱,手术并发症概率相对更高,恢复期也更难把控。

  况且,青少年心理尚未成熟,如果整形效果不如预期,容易产生严重的心理落差,甚至引发自卑、抑郁等负面情绪。由于审美观不稳定,很多青少年今天喜欢某个明星的鼻子,明天又想换个风格,容易在“潮流”和“模仿”中不断否定自我,造成频繁手术或终生遗憾。

  另外,“黑医美”“美容贷”频繁见诸媒体,高昂的整容费用给了非法“美容贷”可乘之机。某些医美机构与小贷公司暗中配合,在医美、贷款等环节层层设套,形成完整的产业链,让已被明令禁止的“校园贷”,通过“美容贷”的方式死灰复燃,给青少年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图源:花瓣网

  医美整形会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给其身体带来不可逆的影响。如何刹住医美低龄化之风,值得进一步思考。

  遏制青少年盲目跟风整容,需要相关部门加大对违规医疗机构的打击力度,需要医美机构加强行业自律、严守规矩底线,需要网络平台严格把控、及时清理“唯颜值论”等无底线医美营销、整形推广。

  媒体与家庭的引导十分重要。家长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教育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健康自然的审美追求,避免“外貌焦虑”。媒体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网络平台要加强对未成年人整形广告的审核。

  行业与监管层面,医美行业应加强自律,规范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和安全性。相关部门应完善医美行业监管政策,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医美规定。

  培养未成年人对美的理性认知和自我接纳是根本。可以将医美科普纳入中学健康教育,加强对青少年的教育引导,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消费观念。

  对于青少年来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比一刀一针地追求“变美”更重要。因为成长的美丽无需“雕琢”,与其冒险躺在手术台上,不如养成良好饮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多花时间提升内在、自信与气质。

  毕竟,真正的美是自然的,更是多元的,不是千人一面的模板,而是接纳和珍惜独一无二的自己。

作者:袁琳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涛声里的“最后一课”

张军桥在异国他乡完成了人生的“最后一课”,在滔滔浪涛间架起了一座跨越国界、穿透时空的精神丰碑。

08-04 10:52“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建设创新型职业院校 培育担当时代重任的“新职人”

新质生产力是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紧密相连。“新职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从事新兴职业的人,他们服 ...

08-04 15: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地域文化有机融入乡村体育

体育,是学生生命力的外在体现;文化,是地方精神的内核载体。在笔者任教的巨野县乡镇初中,体育教学面临着课程资源匮乏、学生参 ...

08-05 14:53《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