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一张废纸”的奖状 家长也要炫耀
发布时间:2019-11-07 11:24 来源:北京青年报作者:熊丙奇 A+A-
-分享-

在高度重视孩子素质培养的当下,让孩子学习一两种甚至更多艺术门类,成为许多家庭的选择。《半月谈》记者调查发现,一些机构抓住家长心理,组织了名目繁多的艺术类赛事,凡参赛都能获奖,不少孩子拿奖拿到手软。一些家长则有难言之隐,有的甚至大呼上当。

大奖赛泛滥,是因为家长-培训-比赛已形成“竞赛产业链”。虽然,近年来随着治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不得与竞赛、培训成绩挂钩,“竞赛产业链”已经切断了“学校招生”这一环,但由于家长育儿存在严重攀比心态,各种名目繁多的大奖赛并不愁市场。

很多培训机构的招生“卖点”,就是参加培训后可以获得某大奖赛的奖牌,而这类大奖赛往往就是机构自己组织,以竞赛获奖“抚慰”家长焦虑的心,也继续用竞赛获奖来招揽生源。治理泛滥的“大奖赛”,需要加强监管、规范竞赛,更重要的是,家长必须理性对待子女成长。

为规范竞赛,教育部门实施了白名单制度。媒体曝光的“大奖赛”并没有进入规范竞赛的白名单,也就是说,这些竞赛并没有什么权威性。参加竞赛的家长,有相当多也清楚地知道,这些大奖赛就是机构自己组织的,“山寨”意味很浓。可是,他们依然争相送子女参加,并在孩子获奖后,竞相展示参赛的“丰硕战果”。所谓的“难言之隐”就在于此。这不但不能培养孩子的兴趣、特长,还给孩子不诚信、沽名钓誉的反面示范。

怎么理解这样的心态?不妨看一下朋友圈的网络投票拉票。近年来,在学生竞赛活动中,采取网络投票的不少,而网络投票很多就是朋友间拉票,根本不能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但家长却乐此不疲,每天定时发红包请群友投票,再在朋友圈晒投票结果。有如此心态的家长,花几千元买一张虚假的获奖证书,也就毫不奇怪。

可以说,机构充分地分析了家长的心理。只要家长这种焦虑、攀比的心态存在,不管媒体怎么曝光,还会有家长前赴后继。

当然,也不排除有家长确实想通过竞赛检验子女的学习成果,进一步激发孩子的兴趣。这也是民间组织相关竞赛的价值所在,但竞赛必须规范、公正、严肃,真正发挥激励孩子兴趣的作用。与此同时,家长培养、发展孩子的兴趣,应该回归兴趣本身,不能将兴趣功利化,把获奖作为发展兴趣的追求。我国决定从2020年起全面取消义务教育阶段的特长生招生,明确招生不得与竞赛、证书挂钩,就是希望引导家长重视学生真实兴趣的培养,不是“特长招生兴趣”,也非“竞赛兴趣”。


作者:熊丙奇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小饼如嚼月,最抚学子心

10月6日这一天,是中秋节,也在国庆假期,两节上演“喜相逢”。当中秋的月明遇上国庆欢腾,今年的十一必定是阖家欢乐,举国同 ...

10-05 10:33山东教育新闻网

坚持以教育家精神为引领 培育新时代齐鲁“大先生”

 2023年教师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提出并深刻阐释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

10-09 10: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小学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三策”

小学阶段是学生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这一时期的德育工作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系 ...

10-10 10:4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