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落地以来,乳山市把提高学生课后服务质量作为解决广大群众急难愁盼、为民办实事的重要事项,遵循“满足需求、家庭自愿、学校服务”的原则,出台了《关于推进多元化课后服务的实施意见》,在全市22所义务教育学校普遍设立了课后服务“课程超市”,为学生提供有个性的多元发展机会,有力增强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一、建立“教育+专业”课程研发机制,定制优质课程
乳山市坚持需求导向,组织教研部门牵头学校,面向学生及家长发放问卷2.2万余份,征询课后服务课程需求,并结合学校场地、设施、师资等资源情况,对学校课后服务课程进行顶层规划,确立了科技、运动、艺术、非遗、知识拓展五大课程领域。以此为基础,组织各学校骨干教师分领域组成市级课程设计团队,按照课程目录设计课程框架、研发要求等。
同时,由教体部门牵头,邀请科协、各类文化体育协会、非遗传承人及其他专业人士,与课程设计团队共同组成课程研发团队,采取增、删、改等方式,丰富完善相关领域的课程内容,使课程既能顺应学生认知规律,又具有一定的专业性。目前,全市已研发完成97门课程,并形成了全市性课后服务课程资源库,供各学校学生选择。
二、采取“线下+线上”推送方式,搭建课程超市
为方便学生选课,组织课程研发团队,对每门课程编拟相应的课程说明、选课指导等,形成课程标签,并汇编成课程目录。以此为基础,由教研部门牵头学校依托公众号、教研平台等,将课程目录及课程标签进行线上推送,形成“课程超市”;由学校通过课程推介会、致家长和学生一封信等方式,向家长和学生详尽说明本校课程“上架”及“消费”安排等。同时,依据《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经费保障办法》规定,坚持公益导向和财政投入为主,按照成本补偿和非营利性原则,由发改、教体、财政等部门以服务性收费方式,按非遗类每课时3元、科技艺术类每课时2元、运动及知识拓展类每课时1元等标准,对不同门类课程“明码标价”,由学生和家长依据自身意愿、经济条件等理性选择,并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服务制度。
目前,葫芦烙画、糖画、木版年画的“乳山三画”课程,钩绣、平绣、镂绣的“乳山三绣”课程,宫式八卦掌、牛郎棍、乳山大秧歌及陶艺、面塑、剪纸、柳编等非遗传承类课程选择率高达35%以上,其他领域课程选择率基本稳定在15%以上。
三、构建“动+静”模式,开展优质服务
静态模式,主要是组织当天未开课学生,定时、定点进行“作业辅导”,由学校安排相应学科教师进行监护。动态模式,主要是由当天开课课程教师团队,按照“一班一课表、一人一课程”的原则,定时、定点、定人开班,相应的选课学生进行“走班学习”。在教学方式上,采取“1+1”项目式教学方式,即由1名本校教师负责学生组织管理,另1名专业教师负责教学指导。其中,专业教师既有本校骨干教师,也包含外校走教教师,还有经遴选入校的社会培训机构专业人员,以及科协、各类文化体育协会、非遗传承人和社会其他专业人士等,以确保课程实施效果。
目前,全市约有2100余名在职教师、60余名社会专业人士参与课后服务课程教学,并遴选了17家校外培训机构赋予其入校服务资格。建立了“选课调剂制度”,对选择率相对较高的课程实行“错日开班”和“学生、课程双向选择”,对选择率相对较低的课程,则实行“复式开班”和“整合教学”,既最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又实现了课程资源效益的最大化。
四、建立“家长+学生+学校”机制,落实课程评价
建立课程评价制度,由学校定期向家长、学生发放调查问卷,从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学习收获等维度,对课程实施情况进行“盘点”。同时,学校定期组织开展学习成果展示活动,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建立课程“红黄牌”制度,对选课人数少、教学效果差的课程,及时亮出“黄牌”,限期整改;对无人选择的课程,则予以“下架退市”改进。
“课程超市”运行以来,全市约1.8万名学生享受了课程超市服务,有力促动了学生的多元化发展。2022年6月,《乳山市建立课后服务“课程超市”助力学生多元发展》案例获选山东省第三批教育教学改革“双减”典型案例,在全省范围内予以推广。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