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沭县聚焦全环境立德树人,纵深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开展中小学研学实践工作,构建出“县域统筹、规范管理、课程引领、基地联动”的地方特色研学机制,打造了“全域覆盖、分级实施、特色鲜明”的县域研学实践教育“临沭样板”,走出了沂蒙老区中小学研学实践的好路子。
在统一招标遴选、规范基地管理方面,临沭县积极破解“各自为战、单打独斗”的局面。针对以往学校自主开展活动存在的标准不一、资源分散等问题,临沭县教体局通过公开招标方式,择优遴选具备资质、经验丰富的专业机构统一承办全县研学实践活动。中标机构根据临沭县教体局要求,联合县文旅局,对县域内研学基地进行专业的评估与遴选,实现“县域统筹—基地遴选—课程开发—活动实施—安全保障”一体化管理。临沭县牵头建立了研学基地准入与退出机制,确保基地质量与课程供给的标准化;各学校则结合校本课程需求,在此框架下自主选择参与主题研学。该机制为系统推进各类研学活动提供了有力支撑。以红色教育主题研学为例:2024至2025年,临沭县有序组织各学段学生分批走进朱村、华东革命烈士陵园、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形成了覆盖全员、贯穿全程的红色育人实践体系。
为打造精品课程,临沭县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积极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丰富健全中小学校内外课程体系,扎实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按照学生认知规律和育人目标,分级设计课程与活动内容:四年级“大美新临沂,多彩临沭县”聚焦乡土乡情与自然生态,通过实地探访、学习观察,深化学生对家乡的认知与情感;六年级“忆千年琅琊,展少年芳华”侧重传统文化与科技体验,开展琅琊文化的研习与科技实践项目;七年级“探寻蒙山沂水,解锁生命奥秘”融合红色教育、生命教育与应急救护,依托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沂卫生学校、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等教育资源,构建“参观体验—理论学习—模拟实操”三阶教学模式,确保每名学生掌握心肺复苏、海姆立克急救、创伤包扎等急救技能。五年级、八年级则在县域综合实践基地开展劳动教育等综合实践活动。2024年以来,临沭县分批次组织全县中小学生参与活动,做到“校校参与、生生受益”。
好的课程与精选路径使研学活动取得了良好效果。参与学生及家长反响热烈。一名学生表示:“通过实地走访和沉浸式体验,我深刻感受到了琅琊文化的独特魅力。原来,我们家乡的历史这么悠久、这么精彩!”一名家长说:“孩子参加完生命教育研学后,主动在家里演示急救步骤。这样的实践教育非常有必要。”
为形成长效治理、综合提升的态势,临沭县制定并完善研学实践流程,依托中标专业机构标准化管理体系,系统构建“行前—行中—行后”全流程操作规范。行前,严格落实“一案三书四表”制度(《安全预案》《安全责任书》《致家长一封信》《服务协议书》《外出活动审批表》《集体活动备案表》《学生报名表》《特异体质统计表》),进行前置准备;行中,导师全程陪同,依托《研学实践全过程记录单》《物品领用登记表》,落实安全巡查、课程实施、物资管理、应急处理等流程,确保活动有序开展;行后,组织成果展示、总结反馈与综合评价,运用《满意度调查表》等完成闭环管理。通过各项制度文件、管理表格的标准化应用,实现“活动有标准、过程有记录、安全有保障、效果有评价”的全流程精细化管控。临沭县第二初级中学七年级在开展“探寻蒙山沂水,解锁生命奥秘”主题研学时,全程使用《研学实践全过程记录单》,每班均留存各类影像、文本等过程性材料,实现了“一班一档”。该校校长表示:“统一规范的流程不仅减轻了学校的组织压力,更让每次研学都有章可循、有果可评。”一名教师反馈:“行前有培训、行中有指导、行后有评价,这样的机制让我们的研学更有底气。”
目前,临沭县认定规范化研学基地5所、学工学农教育基地4所、研学营地2所,涵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板块、革命传统教育板块、国情教育板块、国防科工板块、自然生态板块。同时,县域内综合实践基地面向五年级、八年级开展综合实践类课程,实现四至八年级全覆盖,形成了研学与综合实践功能互补、资源共享的新格局。截至目前,累计参与学生已突破2万人次,实现目标年级研学活动的广泛覆盖。一系列红色研学活动深化了爱国主义与革命传统教育,切实增强了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作者:季德山 王连仕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近年来,临沭县通过融入思政课程设计、创设教育教学情境、突出学科融合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等系列举措,走出了一条让沂蒙精神浸润 ...
近年来,临沭县聚焦全环境立德树人,纵深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创新开展中小学研学实践工作,构建出“县域统筹、规范管理、课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