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承洞:心有大我 至诚报国
发布时间:2024-09-04 13:31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作者:鲁轩 A+A-
-分享-

  潘承洞(1934-1997),山东大学原校长,著名数学家、教育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论学派的杰出代表。他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1+5)和(1+4)命题,获国际数学界赞誉。他躬耕讲台36载,乐教爱生,奖掖后学。他倾注心血指导学生,培养、发掘了一批杰出学者、名家。他担任校长11年,坚持“文理并举,新老共进”,开创了学校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作为科学家,潘承洞以全面系统论述“哥德巴赫猜想”而闻名于世,与华罗庚、王元、陈景润并称为中国数论学派的代表人物;作为教育家,他自1961年到山东大学工作后,始终站在三尺讲台,乐教爱生、立德树人。潘承洞倾注心血指导学生做大问题、开拓新领域,培养、发掘了一批杰出学者、名家;担任校长11年,创新提出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唯才是用,敢于突破常规,前瞻性构建文理并举的学科布局,开启了国内知名大学与地方联合办学的先河,为山东大学今天的学科布局和特色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

  勇攀高峰,敢为人先

  数学,是潘承洞一生的学术根基与不渝追求。他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坚守科学报国初心,克服物质生活条件艰苦、计算设备落后等不利条件,凭着对数论的热情与执着,攻关哥德巴赫猜想这一世界难题。1962年,28岁的潘承洞首次定出常数θ可以取1/3,从而证明了命题(1+5),被世界公认为实现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关键性突破。他后又证明了命题(1+4),并开创了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新范式。1978年潘承洞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1982年他与陈景润、王元共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作为中国数论学者在改革开放后参加国际解析数论会议的第一人,潘承洞以一小时报告打开了中国与国际数论界交流合作的新大门。与会者高度评价此次报告“夺取了会议的舞台”,并向坐在会场上白发苍苍的华罗庚表示祝贺,称赞“中国老一辈数学家培养了这样出色的人才”,提升了中国在国际数学舞台上的声望,也引领山东大学崛起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数学研究中心。

  潘承洞长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担任评审专家,参加数学学科评审领导工作,同时担任中国数学会副理事长,为国家数学研究的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持。他的学术精神和研究成果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后人探索真理的道路,激励着新一代中国数学家勇攀高峰。

潘承洞在工作中


  乐教爱生,为国育才

  如何培养更多数学家,鼓励更多青年投身科学,成为潘承洞从教后的重要命题。在山东大学任教30多年中,潘承洞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站好三尺讲台。他为本科生、研究生开设了10多门课程,如数学分析、阶的估计、哥德巴赫猜想等。1978年开始,潘承洞给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多届解析数论课程。没有课本,他就自编讲义,手写油印。出任校长后,潘承洞仍坚持给本科生上课。他讲课从不照本宣科,而是提纲挈领,突出重点,讲透精华,善于启发引导学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山大数学系1964级校友、数学学院原院长刘桂真回忆说“他是多面手,人非常好,上数学分析课完全脱稿,让我们受益很大”。

  作为导师,他甘当孺子牛,大公无私,甘为人梯,倾注心血培养年轻一代数学家,指导学生做大问题、开拓新领域,为他们创造条件指明方向。他的数学成就和治学精神鼓舞了一大批青年学子投身科学研究事业。1978年,他作为改革开放后首批博士生导师,开始招收研究生,共指导、培养了13名博士研究生和20名硕士研究生,其中很多人已成为行业中坚力量。1983年1月,他指导的博士研究生于秀源顺利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成为我国首批十八位博士学位获得者之一。学生的学术成果都包含着他的心血,甚至是许多独特和关键的思想,但他从不署名,“这都是你们自己的工作,不要写上我的名字”。

  潘承洞言为士则,行为世范,启智润心,因材施教。其学术传承人、山东大学副校长刘建亚至今记得潘承洞的教导“搞数学要研究大问题,研究大问题历史会记得你。”刘建亚等系统研究了自守形式理论,成功地将高维自守形式应用到素数分布,在多个问题中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并以“自守形式与素数分布的研究”成果获2014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潘承洞因材施教、前瞻布局,指导学生王小云将研究方向改为数论在密码学中的应用,成为王小云院士取得世界瞩目成就、震惊国际密码学界的起始和原点。

潘承洞指导博士生

  治校有方,开拓进取

  担任山东大学校长11年,潘承洞心系党和国家教育事业,践行立足本省、面向世界的办学理念,开创了学校蓬勃发展的崭新局面。

  潘承洞心系大学的改革发展,顺应时代大势,提倡文理并举,推动文史兼长优势持续彰显,在晶体材料、量子化学等领域塑造了鲜明的山大特色。他参与创办威海分校,开启了国内知名大学与地方联合办学的先河。他注重加强学风校风建设,强调规范严谨的教学秩序,多措并举提升高校人才培养水平,带领山东大学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优化充实学科布局,不断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和影响力。

  潘承洞非常爱惜人才,提倡并实施人才强校政策。他主张新老共进,坚持唯才是用,引进了彭实戈院士,开辟了国内金融数学新方向,进而创立了“非线性期望”中国学派。他立足打破论资排辈传统,推出“破格教授”政策,曾一次提拔了16位年轻教师担任教授,优先为优秀青年教师安排住房,极大地稳定了青年人才。正是得益于潘承洞推出的一系列改革举措,大批高水平青年学者在山大竞相涌现。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今年是教师节40周年,也是潘承洞诞辰90周年。他追求科学真理、献身教育事业的一生,充分彰显着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崇高精神和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大家风范,照亮了后人探索真理的道路,鞭策激励着他们砥砺前进、报效祖国、勇攀科学高峰。

作者:鲁轩

编辑:袁琳 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