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天,铭记和警醒一个都不能少
发布时间:2024-12-13 09:14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作者:于洪良 A+A-
-分享-

  12月13日,一个沉痛而庄重的日子——第11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1937年12月,侵华日军攻陷南京,30万中国军民惨遭灭绝人性的杀戮戕害。有历史学家估算,如果把南京死难同胞的手连接起来,可以从南京一直延伸到杭州,足有320多公里长……那山河破碎的血泪、生灵涂炭的悲剧、满目疮痍的痛楚,镌刻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内心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苦难记忆,同时也被视为人类文明的耻辱。

  曾经的血与泪,作为后人的我们不能忘、不会忘、不敢忘!

  日军在尸横遍地的屠杀现场,用两辆货车运送抢劫来的物品|图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2014年,我国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表达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祈愿。

  2014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一个国家公祭仪式上曾这样庄严宣示,“我们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举行公祭仪式,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而不是要延续仇恨” “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

  从那时开始,每年的12月13日这一天,南京这座近代曾经饱受欺凌和屈辱的城市,都如期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庄严的国家公祭仪式。全国各地也纷纷响应,学校、社区以各种形式开展教育活动,让历史的声音在每一个角落回响。

  少先队员为纪念馆遇难者名单墙上的名字描新|图源:中国新闻网

  铭记,是为了不忘来时路。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国家公祭日古称“国祀”,是历朝历代华夏子孙精神生活中的大事,体现的是对民族历史记忆的忠诚。俄罗斯著名历史学家克柳切夫斯基说过,“如果丧失对历史的记忆,我们的心灵就会在黑暗中迷失”。这提醒着世人“铭记”的意义。

  一年一度的国家公祭日,恰似振聋发聩的警钟,提醒人们:历史的镜子需要擦拭,人类道义需要砥砺,民族精神需要检阅。设立国家公祭日,正是对历史的深刻记忆与尊重。今天我们铭记历史,就是勿忘“落后就要挨打”,让这些民族共同记忆代代相传,让爱国主义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

  警醒,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国家公祭日,不仅是对历史的反思,更是对和平的呼唤和对现实的警醒。毋庸讳言,当前国际形势动荡复杂,面对这些复杂挑战,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必须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立场,乱云飞渡仍从容。特别是面对历史虚无主义以及种种倒行逆施、美化侵略战争的丑陋行径,我们“绝不宽恕”!必须坚决还击!

  “昭昭前事,惕惕后人”。铁证不会因时代变迁而改变,事实也不会因巧舌抵赖而消失。今天,我们以最高的规格纪念死难同胞、铭记那段屈辱历史,就是为了让历史不再重演,是要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们对和平的向往和坚守,激发民族奋起的精神力量。

  “龙盘虎踞,彝训鼎铭,继往开来,永志不忘。”自2014年以来,每次公祭仪式上,南京市青少年们朗诵的《和平宣言》,都在传达着亿万国人的共同信念——以史为鉴,中华民族的前景必将无比光明。

  祀我国殇,山河无恙;逝者已矣,生者奋进。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5年。今天的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伟大成就。在国家公祭日,我们可以告慰先辈的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今天的人民,可以享受珍贵的和平与幸福;今天的人民军队,有能力捍卫鲜血与生命铸就的和平;今天的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更有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023年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现场|图源:新华社

  当下,“爱国”已成为亿万国人心灵的共鸣,植于心、践于行。今年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以法治的方式推动和保障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从苦难中汲取力量,前进的脚步永不停息。让我们铭记国家公祭日的深邃内涵,从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自警自励,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情”,始终葆有一往无前的精气神,焕发善作善成的意志,以更优异的发展成就不断创造更加美好的幸福生活。

作者:于洪良

编辑:王骄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深度挖潜为毕业生就业护航

近期,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等多部门联合推出了多项就业政策创新,如将一次性扩岗补助对象由企业拓展到社会组织, ...

07-09 11:16中国教育报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

高考不是青春的“片尾曲”,而是人生崭新篇章的“片头曲”。

07-09 16:35“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大学宿舍,如何安放个性与集体?

宿舍关系的真谛,不在于消除差异,而在于学会在差异中看见更广阔的世界。

07-09 16:29“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