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聚焦“五项创新”打造市域统筹、学段 贯通、学科融合的科学教育新模式
发布时间:2025-07-17 14:39 来源:济南市教育局 A+A-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济南市以全国首期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建设为抓手,重点聚焦工作机制、资源配置、育人模式、课堂教学以及条件保障等五个方面,改革创新,不断探索,初步形成了“全市域推进、全学段贯通、全学科融合”的科学教育发展特色。

  一、创新工作机制,破解基层科学教育“谁来管”“怎么管”的难题

  长期以来,市、县两级科学教育工作面临职能错位和管理缺位的难题,教育、团委、科协等部门“各管一摊”,缺少联动。济南市强化市级政府统筹机制。

  一是创新组织协同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专题研究科学教育工作;建立由副市长召集的联席会议制度,11个部门落实责任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建立引领带动机制。全市首批建成8个科学教育引领区、148所科学教育引领校,组建89个“城乡科学教育联盟”,每个引领区给予100万元专项经费,每所引领校给予2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强区带动弱区”“强校带动弱校”“城区校带动农村校”,不让一所学校掉队。三是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市委、市政府成立“科学教育工作指导委员会”,印发《科学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确定40项重点工作任务,坚持专业化、项目化、清单化推进。

  二、创新资源配置,破解中小学科学教育“资源荒”的难题

  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工作普遍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困境,单靠校内资源,难以满足师生多元化的教育需求。济南市打通政府、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企业等科学教育资源。

  一是全面对接高校教育资源。济南市有52所驻地高校,在山东省内数量最多。我们实施“市校融合”发展战略,采取市教育局发榜提出需求——高校揭榜给出解决方案——专家评议确定项目立项的“揭榜制”,与高校开展科学教育合作。2024年,拨付专项经费500余万元,与山东大学等5所高校进行了合作。二是积极链接科研院所资源。充分利用济南市1000余家省级以上研发机构、120家院士专家工作站、15家“中科系”科研院所,采取校外导师制、兼职副校长、开放实验室等方式,指导、支持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出资2000万元,与济南量子技术研究院合作,在14所中小学校建设“量子科学实验室”,开展量子普及教育。三是调动企业实践资源。深化“校企合作”,由政府出资和企业捐资相结合,建设区域科学教育基地,投资4000余万元,建成2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示范中心”,每学年免费服务中小学生10余万人次。我们还结合“家校社教联体”建设,汇集全市154处免费开放的科学教育资源,发布《济南市科学教育资源地图》,用好“社会大课堂”。

  三、创新育人模式,破解创新型人才培养“断档”“脱节”的难题

  传统的科学教育工作,面临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管一段、相互脱节的问题,影响人才培养的整体性、系统性以及连贯性。济南市立足不同学段学生年龄特点、成长规律、课程要求,探索推进“幼小初高大”科学教育一体化。

  一是深化幼小、小初衔接。发布幼小衔接、小初衔接《指导手册》,从身心、生活、社交、学习等4个维度,对学生和家长提出教育指导建议。幼、小、初相邻年级学生开展同一科学主题、不同层次内容的科学探究。二是探索科学教育中学贯通。济南市32所初中、高中学校合作开展创新潜质学生“对口直升班”,27所高中学校面向全市初中开展“推荐生”试点培养,23所高中学校设立“科技创新班”等特色班,强化高中学校对初中学生在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发展上的专业指导,帮助学生构建较为完整的学科知识体系,培育全面的科学素养。三是探索大学、高中拔尖创新人才联合培养。利用高校资源,开展课程合作,为高中学有余力、兴趣浓厚的学生提供选修课程;开展师资交流,高校教师到高中学校指导学科教学;探索科研合作,让一部分有创新潜质和研究能力的学生进入真实的实验场景和科研课题。2024年,济南市中学生获得全国五大学科奥林匹克竞赛13枚金牌、23枚银牌、7枚铜牌。

  四、创新课堂教学,破解国家课程标准“落地难”的难题

  课堂是科学教育的主阵地。2022年实施的国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对科学教育提出了聚焦学科核心概念,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探究实践等明确要求。但在基层教学实践中,普遍面临着课标落地难和“教、学、评”分离的问题。济南市立足市情,出台指导意见,打通课标落地“最后一公里”。

  一是研发科学教育课程。制定《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手册》,指导中小学校,开发带有济南本地科技产业特色的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命科学、智能制造等校本课程4299门,参与学生80.2万人次,开展科学类课后服务6869节,参与学生181.1万人次。二是推进“新课堂”教学改革。承接教育部“义务教育阶段综合化实施科学教育分科课程试点”,在初中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科学相关学科,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实现学科融合。组建1个市级、15个区级、45个校级“跨学科融合教研组”,制定《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指南》《济南市中小学科学实验和探究实践教学手册》,指导中小学教师“上好一堂科学课”“上好一堂实验课”。三是完善科学教育评价体系。委托陕西师范大学胡卫平教授团队,制定《济南市科学教育质量监测办法》及评价指标体系,将于4月上旬,聚焦科学教师的专业素养、科学课程的实施质量和中小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开展第一轮评估监测。

  五、创新条件保障,破解科学教育“人财物”匮乏的难题

  受过去重视程度不够的影响,基层中小学校的科学教育工作普遍面临着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陈旧、教师资源短缺等难题。济南市政府持续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以市级财政为主、区县配套为辅,加大科学教育人、财、物投入力度。

  一是设立专门的市级科学教育专项资金。2019年以来,全市累计支出用于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相关经费4.39亿元,2025年新批准科学教育预算资金6000万元。二是改善科学教育设施条件。改造科学教育专用教室2297间、总面积16.9万平方米,不断补齐中小学科学教育设施短板。三是配齐配强中小学科学教师。目前,全市2628名小学科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5%;10108名中学科学教师中,硕士及以上学位占比17%。小学科学教师、中小学科学副校长和科技辅导员,实现三个100%全覆盖。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济南高新区:家校社协同破解假期育人资源困局

为解决假期看护困难与成长资源匮乏问题,济南高新区推出“伙伴+”学生成长共同体项目(学生组成若干假期活动小组),构建“政府 ...

07-16 15:32济南市高新区教育文体部

青岛“一年四次八课时”家长学校 运行管理机制

近年来,青岛市以落实每学年4次8课时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为着力点,积极探索家长学校运行管理新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

07-16 15:47青岛市教育局

临沂河东区沂蒙精神引领下的红色德育创新与实践

 临沂市河东区整合区域红色文化资源,构建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红色德育体系。该体系以课程、活动、文化为核心,通过学 ...

07-16 16:15临沂市河东区教育和体育局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