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心为灯,点亮医学传承的火种
发布时间:2025-09-11 10:06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于金明 A+A-
-分享-

  我是一名医生,一名科研工作者,也是一名教师。从医40余载,我始终认为,医学的进步不仅需要技术的革新,更需要一代代医者将智慧与精神薪火相传。

于金明院士

  2020年秋,山东省肿瘤医院的一间会议室里,一场关于肺癌患者的MDT(多学科诊疗)讨论会持续了整整6个小时。参与讨论的除了各科室专家,还有十几名青年医生和研究生。一名学生怯生生地问:“于老师,这么多学科争辩治疗方案,会不会耽误时间?如果只由主诊医生决定,效率不是更高吗?”

  面对学生的疑问,我并未直接回答,而是邀请他们观察这场讨论:影像科医生用三维重建技术精准确定病灶累及范围及转移情况,内科医生依据基因检测结果提出靶向药物联用方案,放疗科团队制定放射治疗处方剂量和放疗计划……最终,我们为患者制定了个体化的综合方案。

  讨论结束后,我问学生:“如果只让外科医生开刀,患者能承受二次损伤吗?如果仅用化疗,肿瘤的局部控制率会达标吗?”学生们沉默了。

  “医学不是独奏,而是交响乐。”我告诉他们,“MDT的价值,不仅在于提升疗效,更在于教会你们如何用集体的智慧弥补个体的局限。肿瘤病人的第一次治疗至关重要,一旦治疗方向方法不对,甚至可能没有第二次治疗的机会。通过团队的共同决策,我们可以为每一位患者提供规范化、同质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于金明在科室带领学生教学查房

  2022年,一名博士生的课题让我陷入深思。他的研究聚焦于某个基因靶点的分子机制,实验数据完美,却对临床意义支支吾吾。我说:“如果我们的研究发现不是从临床出发,它是否能真正帮助患者?”

  这个问题让我想起自己年轻时的一段经历。1983年,我刚踏入临床,目睹一位乳腺癌患者因传统粗放式放疗导致的放射性肺炎而去世。那一刻我意识到,实验室里的突破若不能转化为临床上的精准治疗,再前沿的研究也拯救不了眼前的生命。

  所以,在美国公费留学时,我就积极学习前沿学术理论,并在1992年底回国后,带领团队将基础研究与临床需求结合,开拓影像引导放疗技术,使放疗精度从“厘米级”迈向“毫米级”,让众多患者避免了正常组织的损伤。

  如今,我要求我的学生必须“双轨并行”:既要在实验室探索前沿,更要在临床感知患者疾苦。我对他们说:“医学的本质是‘人学’,你们手中的数据,背后是一个个渴望活下去的生命。”

  我们山一大的同学来自全国各地,每年都有不少普通家庭的孩子踏上求学之路,他们背后没有优渥的经济条件,但仍然刻苦学习,为了理想而奋斗,还有一些孩子靠勤工俭学来度过大学生涯。

  这让我想起自己的求学岁月。当时我和很多同学都来自农村,带着家里为数不多的资助开始求学之路,条件非常艰苦。记得我那时得了二等奖学金,每个月14块5毛钱,这在当时算是一笔很高的收入,那时一个工人一个月的收入才21块钱,我对此充满了感恩之心。

  也是这份经历,我和夫人商量,现在条件好了,应该资助经济状况不理想的学生。我们陆续拿出自己的积蓄捐给母校,成立奖学金或者助学金,使家境一般的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于金明带学生在门诊加班收治病人

  每年我都会在山一大通识大讲堂为新生授课,看着台下一张张年轻的面孔,我都会想起40多年前的自己。我对学生说:“医学是一条永无止境的路,从学从医的路上,我们面临技术的更迭、观念的冲突,甚至自我的怀疑。但真正的育人者,不只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是精神的引路人。我希望你们不仅学会‘如何做医生’,更要懂得‘为何做医生’。”

  有学生问我:“于院士,您的人生可有遗憾?”我答:“当然有。我们至今未能攻克癌症。但看到你们站在我们老一辈的肩膀上眺望更远的未来,便是对遗憾最好的补偿。”

  寒来暑往,四季更替,教育的意义,恰如春天的花朵——今日播撒一粒种子,来年绽放满园馨香。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院长)

作者:于金明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王婧:匠心梦想的点灯人

她是职教沃土的深耕者,是匠心梦想的点灯人。东营科技职业学院教师王婧将滚烫的初心融入职业教育,在党建育人、产教融合、教学改 ...

09-03 14:4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教育是守护每艘航船驶向希望

教育是守护每艘航船驶向希望

09-03 14:59《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田埂上的职教突围

田埂上的职教突围

09-03 15:5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