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载春秋,我在实训室与三尺讲台间穿梭,见证过学生因省赛夺金而璀璨的眼眸,也抚慰过躲在控制柜后抽泣的失利者。当所带的首届毕业生王磊带着企业突出贡献奖章返校,指着当年组装的PLC控制柜说“这就是我人生的总开关”时,我真正读懂了陶行知的那句话:“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教师不仅仅要教会学生做事的本领,让他们掌握专业技能,有一技之长,更要教会他们做人的本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他们照亮前行的道路。
2016年担任机电系教学科科长时,我的日程表如同过载的电路板:每周20课时教学、2个专业评估项目推进、2个毕业班管理。深夜伏案时,我常对着台灯自问:管理者与教师真是永不相交的平行线吗?
为化解时间冲突,我摸索出“三线工作法”。时空折叠术:晨间7:30—8:30,雷打不动备课,将“电气与PLC控制技术”课堂变成改革试验田;任务耦合术:带着青年教师蹲点德州六顺电气车间,把企业技改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能量传递术:组建“5+1”攻坚小组(5名骨干教师+1名企业导师),让“95后”教师主持实训基地升级。
最艰难的考验出现在2017年省级教学能力大赛备赛期。我白天带领团队在实训室调试智能仓储模型,夜晚核对品牌专业评估材料,咖啡杯里映着凌晨三点的星光。当团队捧回省级三等奖和国家级优质课一、二等奖时,我摸着实训台边的工具划痕笑了——原来,管理与教学如同并励电动机,只有双向赋能才能高速运转。
2013年,在“电力拖动控制线路”课程改革启动会上,老教师的沉默比反对更令人窒息。“虚拟仿真能代替实操的效能吗?”“项目化教学?把实训设备拆了多可惜啊!”质疑声如接触不良的继电器咔咔作响。但我不气馁,我以“项目化教学”为突破口,实施三步变革:把车间搬进课堂,将教学知识点嵌入任务流程图,并在系部教学中实施,获得了良好效果;让沉默者发声,设计了“问题墙—技能树—成果展”三阶课堂,学生先在“问题墙”上张贴疑惑,通过实训解锁“技能树”节点,最终在实训基地进行“成果展”;以数据破心墙,设立改革积分榜,将教案创新、学生评教等量化为可视图表。当课改基因在机电丛林里完成表达,教育的铸铁熔炉开始浇铸未来工匠的胚模。我所在的团队建成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在省级技能大赛中获奖3项,在市级教学能力大赛中获奖6项;参与省级教学指导方案修订4项,获批发明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表论文20余篇。
18年深耕,同事常问我坚守讲台的秘诀,我总想起实训车间那台老式铣床——它的铸铁基座深嵌地桩,却在数字化改造中重获新生。这恰是职教人的生存哲学:既要如G代码般精准传承技艺,又要像PID控制器般动态调适教育参数。2024年秋,我带着“95后”教师团队研发《工业机器人系统集成》活页教材。当“00后”学生将教材里的二维码戏称为“技术藏宝图”时,我忽然明白:教育者的年轻态不在于生理年龄,而在于是否保有对技术进化的量子纠缠。最震撼的成长发生在校企共建的“先进制造实训基地”,面对虚拟调试系统的操作界面,那个曾因接线失误而烧毁接触器的女生,如今正在仿真系统里进行通电测试。“老师,我在数字世界里试错千次,是为了在现实世界万无一失。”此刻,她瞳孔里闪烁的不再是惶恐的电流,而是拓扑优化的智慧星云。
当银发工程师与青涩学徒在AR远程协作系统中隔空击掌,当我的教案从纸质手册演变为云端知识图谱,我深知,职教人的根系永远向下生长,枝叶始终向上触摸星辰。
(作者系德州工程职业学院先进制造学院副院长)
作者:展瑞姣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