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踏上讲台的那天起,我时常思索:何为传道?
直到有一天,当我看到迷茫者眼中重燃希望,落寞者脸上绽放笑颜,我才恍然大悟:真正的传道不是简单地传递知识与理念,而是以心为火种,用爱作薪柴,在他人心田里燃起温暖的火焰。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以来,我对第斯多惠的这句话深有感触。当视野被黑暗遮蔽,我们特教教师便要成为视障孩子感知世界的另一双眼睛。
一个冬日午后,我注意到小伟——一个先天失明的孩子,在课堂上焦躁地抓挠手臂。当他再次抓挠时,我疾步走到他身旁,正准备训斥他,一股隐隐的馊味扑面而来。他把双手藏在袖管里,指甲缝里积着黑泥,校服领口泛着油光。看到他油腻的头发、皮肤上的红疹,我想起了他的家庭。小伟与奶奶相依为命,奶奶靠打零工赚点儿零花钱,生活的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他的脚曾经因为冬天没有暖和的鞋子而被冻伤,小小的脚趾又青又肿,又被硬挺的鞋子挤得变了形,感染化脓。他的父亲也是一位视障人士,我尝试联系了他,并告诉了小伟的状况,可他却说:“不碍事!”我实在心疼,便给小伟拿药,每天上药,又买了一双合脚的鞋子。这次,我估计他整个冬天都没洗过澡!
叹息之余,我在课外活动时间带他来到学校浴室。他虽是男孩,我也顾不得许多,只想着先如何教会他洗澡——第一步淋湿,第二步揉搓香皂泡沫,第三步用沐浴露清洗……从那天起,我用小小的奖励激励他:每天洗脚洗袜子可兑换一双新袜子,洗澡打卡可获得洗发水……直到有一天,他带着一丝自豪对我说:“老师,我今天又洗头了!”那一刻,我深刻地体会到:这些特殊的孩子以听觉为眼,以双手为尺,丈量着自己的世界;学会基本的自理,便是他们将来独立生活的第一道曙光。
后来,他拿着奶奶摘的杏子送给我,稚嫩的语气里满是诚挚。那一刻,我从心底涌起深深的成就感。那些藏在抓挠背后的痛楚、隐匿在异味中的窘迫,都是教育工作者需要读懂的语言。
特殊教育是一场静默的破冰之旅。当家长用质疑筑起冰墙,当冷漠的目光投射而来,我们便要成为那束穿透冰霜的火光,用专业与耐心温暖寒冷的心。
那个做过开颅手术的孩子,因药物的副作用而蜷缩在角落里痛苦地呻吟,脚上那双又小又破的鞋尤为显眼。我拨通家长的电话,传来的却始终是忙音,后来发现我的号码已被拉黑。她的监护人是我见过最不负责任的人——用假名签字、永远无法接通的电话、面对面交流时那躲闪的眼神……可即便如此,孩子的痛楚不能被忽视。她紧紧握住我的手,眼神里是深深的不安。我轻声安慰:“没事,抱着暖水袋捂一捂肚子,坐到老师身边来。”从那天起,我的储物柜里多了感冒药、红糖、暖水袋、碘伏等。我知道,教育的意义不只在课本知识,而在于用心点燃学生的信任与希望。那位家长终于在微信里给我发来简短却意味深长的话:“感谢您的恩情。”
七年光阴流转,每当清晨开启教室的门时,我都会想起那句“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这光辉不在于奖状和锦旗,而是在备课桌前的备忘录,在课堂上的悉心关照,在那始终保持开机的电话铃声里。
作为班主任,我的办公桌抽屉里一直备着奖励的糖果,这是安慰学生的小小良药。在个别化教育计划中,我为每名学生绘制成长树:小伟的树上结出了生活自理的红苹果;小洋的枝头绽放着音乐治疗的蓝鸢尾;而操场则成了我和小轩共同减肥的训练场。一天,那个曾语无伦次的孩子一进门就紧张地抓着我的手说:“姚老师,放假后,我想你了,给你糖吃。”那颗糖从嘴里甜到心里。
当我们以仁爱之心作灯油,以专业素养为灯芯,便能点燃那盏永不熄灭的心灯,照亮每个特殊生命通向尊严与希望的旅程。在这条用爱心铺就的星河之路上,我和我的学生一直坚信:黑暗无法吞噬光明,它只是在教会我们以另一种方式看见太阳。
(作者系日照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作者:姚美华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