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忆否?曾言,曾予,曾抒,我千万的感受。您亲手点燃的不只有篝火,还有我,和我无限的青春。”周记中的这首小诗,也点燃了我温热而绵长的回忆……
学生小宁被认为是个“怪咖”。高一接手新班后,我按惯例与每名学生家长沟通孩子的基本情况,其中第一个引起我注意的就是小宁。在家长口中,这是一个“叛逆”“个性比较特别”“不自信”的孩子。开学后,我开始留意这个被贴上诸多标签的男孩:参加集体活动时,他总是独自发呆;军训家书写作环节,他拒绝动笔;作为小号特长生的他,面对文艺会演邀约百般推脱。更令人忧心的是,他私下告诉我“很快就要离开学校了”。
小宁要去哪里呢?通过细致观察,我发现,这个看似冷漠的少年实则内心丰富。他热爱阅读,还创作过诗歌、小说。于是,我利用语文学科优势在课堂上展示他的诗作,推荐他参加征文比赛,在周记中与他探讨文学与人生……当我第一次当众朗读他的作品时,他低头掩饰羞涩,眼神中却闪过一丝光亮;看到征文被展出的那天,他第一次主动找我讨论修改建议。这种“看见”与“认可”如同春雨,滋润着他干涸的心灵。
随着信任的建立,那个困扰我的谜底终于揭开。原来,小宁想成为电竞选手,希望终止学业走职业路线,与父母沟通时,只被告知“绝对不行”“我这是为你好”。于是,小宁开始采取激烈手段抗议,而且越来越封闭自己,甚至发展到心理医生介入干预的程度。
在帮助他建立自信后,我又利用周记引导他想象自己的未来。我写给他一段话:“你说梦想是星辰大海,但若是只看到诗和远方,便难以走好眼前的路。如果想到达梦想的彼岸,就要建造好坚固的航船。电竞选手需要的不只是操作技巧,更是战略思维、团队协作与心理素质,这些能力恰恰是在学习中培养的。与其放弃学业孤注一掷,不如让学校成为你锻造实力的训练营。”
那个周末,小宁的父亲打电话说小宁主动与他讨论电竞职业的素质要求,特别提到“学习不只是获取知识,更是培养能力”。这个转变让我深感欣慰,因为教育不是灌输观念,而是点燃思考的火种。周记这种看似传统的交流方式,恰恰创造了平等对话的空间,让教育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发生。
每本周记都是独一无二的心灵地图,标记着学生的成长。每次下发周记本时,我看到学生迫不及待地翻看评语都会充满幸福感。他们的文字里句句都是信任与期待,而我也用真诚一一回应。对有点自卑的小成,我写给他“新的一年,希望你不要苛责自己,做坦荡、真实而热烈的你”。对时常感到焦虑的小艺,我写给她“我理解你,也羡慕你。因为在青春年华中,能单纯为一件事努力的样子真的很美”……周记是我走进学生内心的一把钥匙。我们借助文字完成了一次次情绪的和解,实现了一次次思想的碰撞,也让那些青春的迷茫得以安放。这是我们的专属密码,也是别样的春风化雨。
文字的力量不断延伸,从周记到课前演讲,从个别辅导到主题班会。一扇扇心扉悄然开启,学生越来越勇敢地表达自己,也越发明朗、坚定而有力量。我想:这种自信背后是主体意识的觉醒,更是独立思考能力的生长。
回望这段教育历程,我越发确信:教育者的仁爱之心,体现在对每个独特生命的包容与接纳;教育者的智慧,彰显于因势利导的育人艺术。在信息爆炸的当代,青少年面临的价值冲突与身份焦虑愈发复杂。当技术理性与数据量化大行其道时,人文关怀的对话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当快餐文化冲击严肃阅读时,深度文字交流反而成为稀缺的精神资源。
“教育之路修远兮,以爱为楫;文字之光长明兮,以心为炬。”那些周记本里的墨痕不仅是青春成长的印记,更是教育的温度与力量。这或许就是教育家精神最生动的诠释——以仁爱为底色,以智慧为笔墨,在平凡的教育现场书写不平凡的生命叙事。
(作者系青岛十九中教师)
作者:杜帆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