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耕蔚蓝:一位海洋生态教育者的坚守
发布时间:2025-10-22 08:47 来源:《山东教育报》综合版作者:张沛东 A+A-
-分享-

  我常常问自己: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是传授知识,还是点燃火种?2008年,当我选择留校投身海洋生态研究时,答案尚未清晰。但我知道,我的双脚必须扎进泥土,双手必须触碰海水。

  初心:我要留住“绿绸缎”

  那正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年代。沿海城市的码头日夜轰鸣,渔船的拖网在海底犁出深痕,贝类采捕船的马达声惊散了鱼群。人们为餐桌上的海鲜盛宴欢呼,却鲜少有人低头看看——海底的“绿肺”正在窒息。我曾亲眼见到渔民一网拖上来小半吨蛤蜊,也带起几平方米支离破碎的海草残骸。当我潜入浑浊的海水中,看到海草像被踩烂的麦田,裸露的海床像被撕开的伤口,只剩下横七竖八的轮胎印和渔网碎片时,我明白,短视的利益观正在毁掉未来。

  那时,国内的海草床修复研究领域几乎是一片空白,许多人甚至不知道,这一片片摇曳的“海底草原”,是海洋生态的命脉——它们能固定海底泥沙,抵御风暴潮侵蚀;是鱼虾和贝类的摇篮——维系着近海生物多样性。我对自己说:“要为子孙后代留住这‘绿绸缎’。”

  一开始,我和几名学生挤在狭小的实验室里,用最简陋的工具测量数据。为了摸清海草的生活史,我们寒冬腊月也要潜水采样,这一干就是十几年。从被拖网摧毁的“海底荒漠”到威海重现的万亩“绿绸缎”;从实验室里培育出的第一批海草苗,到研发机械辅助增殖装置获得国家专利……这一切都在见证一场静默而坚韧的较量。

  育人:实践是海,论文写在风浪里

  犹记得2009年的冬天,潮水退去的滩涂上结满了冰碴。我和我的一名研究生在海边被冻得直打哆嗦,喝了一杯热水,暖了暖身子后,我们还是毅然走向了刺骨的海水。我指着远处的海草说:“它们能在海底扎根,我们为什么不能?我们做的不只是修复几株草,是在给未来铺展希望。”

  学生们总问我:“做生态修复,最重要的是什么?”我带他们到甲板上,指着起伏的海平面说:“是学会和不确定性共处。”2019年,我和团队的李文涛老师带领研究生在威海修复海草床时遭遇台风,台风过后,移植装置被海浪卷走大半。学生十分沮丧地说:“三个多月白干了!”我拍拍他的肩膀,安慰道:“科研哪有一帆风顺的?我们考虑一下补救措施。”那段时间,我们一边密切监测剩余移植装置上海草的存活生长情况,一边开始新的实验装置研制。后来,学生在他的论文“致谢”中写道:“那场台风教会我,科学需要敬畏,更需要勇气。”

  许许多多浸着盐粒的故事,最终都化作学生论文里的特殊章节。在“致谢”部分,他们不约而同地表达:“感谢海草教会我谦卑!浪潮粉碎过我的傲慢,也托起了我的求真之心。”

  赋能:从实验室到乡村振兴

  “山东荣成鳗草科技小院”挂牌那天,我站在牌匾旁百感交集。15年前的天鹅湖,因海草床退化,冬季只有几十只大天鹅在结冰的湖面啄食;如今,近半海域重现“海底草原”,成百上千只大天鹅在碧波间翩跹起舞,羽翼掠过水面的瞬间,仿佛在弹奏一首生态友好与经济发展的协奏曲。

  在过去的岁月里,海草房作为沿海地区特有的传统民居,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海边村落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然而,随着海草床因环境变化、人类活动等因素逐渐衰退,加上现代基础设施的大量建设,传统的海草房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转机发生在海草床复苏后。如今,那些经过修复和保护的海草房,已经不仅仅是居住的场所,更成为展示地方特色文化的窗口,吸引着五湖四海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更让我欣慰的是产业转型。过去,渔民为采捕贝类破坏海草床;如今,我们教他们在修复区养殖“生态海参”——海草为海参净化水质,海参粪便又反哺海草生长。渔民老李起初不信,他说:“我捞了半辈子野生参,还没见过种草养参的。”我们带他潜入修复区:肥硕的海参趴在海草叶上,像一串串黑玛瑙。去年,他的“草床参”因肉质紧实而卖出高价。现在,他逢人就夸:“张教授种的草比鱼饵还金贵!”

  有人问我:“几十年泡在海水里,值得吗?”我想:答案就在万亩“绿绸缎”里,渔民因海产品丰收露出的灿烂笑容里,学生论文扉页上“致恩师”的文字里……

  (作者系中国海洋大学教授)

作者:张沛东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28年家访行程万里 “行走老班”武建君的“教育长征”

济南市天桥区宝华中学2024级(12)班班主任,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最美教师”、山东省优秀班主任、齐鲁名班主任建设工程 ...

10-10 10:3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表扬的智慧

2023—2024学年,我担任莱州市苗家学校七年级(1)班班主任。这是我第一次担任班主任工作。我怀揣对班主任工作的满腔热 ...

10-10 16:0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爱是教育最温暖的底色

1982年,初中毕业的我考入中等师范学校,之后又读到师范大学,从小学课堂走上大学讲台,在“立志做教师、学做教师、认真做教 ...

10-10 16:07《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