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秩“花生缘” 践履“育人梦” | 师者本色
发布时间:2025-11-13 08:53 来源:山东农业大学作者:万勇善 A+A-
-分享-

  花生不仅“耐得住寂寞”,把丰硕的果实埋藏在地下,而且“能吃苦”,即使在贫瘠的土地上也能开花结果。和花生打了40多年的交道,我深感做人、做事、做科研都要像花生一样——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

  破土:立志花生科研

  1982年,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在老一辈优秀教师的带领下开始了教学和科研工作。我给老教师当助手,从抱挂图、当助教做起,不断汲取他们的人格魅力和科研智慧,养成了脚踏实地、兢兢业业地做好本职工作的习惯。现在的我成为别人口中的“老教师”,我经常给年轻教师讲述过去的事情,希望他们把老一辈吃苦耐劳、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传承下去。

  临沂是山东省最大的花生产区,作为从沂蒙山区走出来的大学生,我始终想为家乡父老做点儿事情。农业科研尤其是育种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培育出的新品种,要能够经得起生产的考验。因此,我们的工作不仅仅局限在试验田里,更需要了解农民的真正需求,以解决现实问题为导向开展科研工作。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交通不方便。花生生长的关键季节又正逢暑假,但为了更好地了解生产实际,我都会到费县、莒南县、日照三庄镇等地驻点,一边服务生产,一边做试验,鉴定筛选育种材料。

  我和农民兄弟同吃同住、一起下地。这些和生产一线零距离接触的经历,不仅为我积累了大量优异的育种材料,更让我对群众需求好品种的迫切有了切身体会,确立了“始终把农民和生产需求放在第一位”的科研观念,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万勇善在田地里指导学生

  抽枝:深耕育人与社会服务

  现在,“双脚沾泥”仍然是我们的工作常态。近年来,我们花生科技创新团队的试验条件大幅度改善,不仅搬进了现代化的试验楼,而且在泰安建成了200余亩的现代化田间试验基地。

  条件好了,责任也更重了。团队承担了国家北方片、黄淮海中南片、山东省和全国彩色花生联合体的花生品种区域试验,国家花生良种重大联合攻关养分利用效率鉴定,国家花生种质资源精准鉴定等田间试验任务,以及育种试验、栽培试验、花生群体材料鉴定等近2万份材料的田间试验工作,形成了一整套覆盖从制订播种和用地计划、准备种子,到播种和田间管理,最后收获、考种、整理入库的标准工作流程。

  这些工作往往从每年3月一直延续到11月,每个环节都是我和团队成员一起带着学生干。其中,我的一名硕士研究生毕业工作了一年后,又考取了我的博士研究生。他在读博期间做花生抗旱鉴定工作,获得了大量花生根、叶形态及生理生化特性数据。但他论文投稿过程曲折,一度感到困惑迷茫。

  我一边开导他,一边带领他进行试验复盘、分析一组组数据,最终提出“以产量抗旱系数评价品种抗旱性”的理论,获得了审稿专家的认可,一年内连发4篇高水平研究论文。现在,他已经成为科研骨干,备受用人单位认可。这个事例是我们团队培养人才的一个缩影。

  虽然建立了现代化试验基地,我们团队仍然坚持每年都把省内的花生主产区走访几遍,与农民、基层农业技术人员一起,到地里看看花生长得怎么样、遇到了什么问题,切实做到农业科研人员服务农民、服务农业。

  2019年,聊城市遭遇了几十年一遇的大风灾害,我受山东省花生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的邀请,同他们一起赶赴灾区参与灾后生产指导。当地很多农民朋友听说我们来了,便请我们去他们的地里看看。当天,我们一直工作到天色漆黑。群众的信任和热情,给我们的工作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万勇善在实验室进行科研

  收获:破译高产密码

  心里有方向,再难的题也能攻破。我做了几十年花生育种工作,最欣慰的就是传承了老一辈科研工作者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精神,带领团队成员培育出一批深受农民认可的花生品种,帮助农民实现了增产增收的愿望。现在,获国家登记的“丰花”和“山花”系列花生新品种数量达36个

  我带领团队发现了源库关系失衡是造成花生衰老的关键因素,在育种过程中通过协调源库关系防止衰老,提高荚果成熟饱满度,培育出“丰花1号”等高产品种;发明了水旱同步、水旱交替抗旱育种技术,结合生理育种和分子育种技术,实现了抗旱、高产、优质等性状基因的高效聚合,培育出“山花9号”等6个抗旱高产优质品种。

  这些品种解决了早熟与高产、抗旱性和产量难以协同提升这两个困扰花生产业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丰花1号”和“山花9号”推广面积先后居全国第一位,分别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2010年度、2023年度),获山东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近年来,我们瞄准花生产量与品质协同提升开展工作,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在保证高产的基础上提升出油率以及油酸、蛋白质和糖的含量,培育出一批高产优质的新品种。

万勇善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挖掘花生扩种潜力”。这是国家对广大花生科研人员提出的要求,更是对我们的鼓励和鞭策。未来,我们将继续秉承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发扬实干精神,将科研之根深深地扎在土地里,研发出更多新品种、新技术,以新质生产力推动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乡村振兴再作新贡献。


作者:万勇善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相关阅读

捧着一颗“心”躬身教书育人

 从教30年来,我始终坚守第一次站上讲台时的初心,从未停止对教育的热爱。

11-06 14: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职教教师,无悔的选择

“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当父亲在电话里说出这句话时,我正拿着工作笔记站在实验室窗前。

11-06 14: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回首来时星满路 奋楫笃行方致远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先生的这句名言宛如一盏明灯,照亮了无数教育工作者前行的路。2012年9月,初入社会 ...

11-06 14:25《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