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大合唱》是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诞生的一部最有气势和影响的经典音乐作品。它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水谣》《河边对口曲》《黄河怨》《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八个乐章组成,以黄河为背景,热情歌颂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灿烂历史和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
《黄河大合唱》的词作者光未然(即张光年)和曲作者冼星海相识于1937年。那是在上海的一次歌咏大会上,光未然看到冼星海正在教唱自己作词的《五月的鲜花》,顿时被他的激情和才华所吸引。从此,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
1938年11月,光未然随抗敌演剧第三队从晋西来到延安,途中经过黄河。在壶口下游,他目睹了“黄河之水天上来”的壮观景象,听到了与惊涛骇浪奋力搏斗的船夫们的高亢号子。他情不自禁地呼喊起来:“啊,黄河!”从此开始了长诗《黄河吟》的构思。
1939年春天,光未然在山西吕梁游击区从事抗日救亡活动。一天,部队缴获了一匹烈马。年轻好强的光未然自视驯马有术,就骑上去飞奔起来。不料,这匹烈马大发脾气,狂吼乱跳,硬是把光未然颠了下来。一块石头扎进了他的左臂关节,鲜血直流,整条胳膊很快红肿起来。他疼痛难忍。由于前方医疗条件差,部队不得不派人送他赴延安治疗。光未然躺在担架上,从晋西到晋南,从晋南到陕北,雄浑的黄河一直与他相偕相伴。渐渐地,《黄河吟》的诗句清晰起来……
光未然到达延安后,在鲁迅艺术学院担任音乐系主任的冼星海立即赶到医院探望他。当光未然提起自己正在构思《黄河吟》时,冼星海真诚地表达了合作的愿望。
冼星海的鼓励进一步激发了光未然的创作热情。但他觉得黄河母亲的胸怀太宽广了,容量太博大了,一首诗远远不足以表现出其丰富的内涵,应该写成一部由多种吟诵样式组成的大合唱,包括齐唱、对唱、独唱、朗诵等。
光未然躺在病床上,忍着左臂的疼痛,以高昂的爱国热情和超强的创作能力,构筑着一幢雄伟的艺术大厦。由于不能执笔,他将想好的内容口述给同事胡志涛,让他把歌词记录下来。经过五天的连续奋战,四百行的《黄河大合唱》歌词诞生了。
冼星海看到这部大气磅礴、震撼人心的作品时,心潮澎湃,浮想联翩。这个苦难船工家庭出身的爱国青年曾在法国参加过勤工俭学,受教于法国音乐大师。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踏进中国大地时,他毅然谢绝巴黎音乐学院的挽留,越洋过海,回到祖国,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创作了《到敌人后方去》《在太行山上》等爱国歌曲。1938年11月,他从上海来到延安,就职鲁迅艺术学院,担任音乐系主任,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在创作《黄河大合唱》的过程中,冼星海完全处于一种难以抑制的状态。他几乎每天天不亮就跑到延河边,站在石头上全神贯注地眺望着远方,仿佛听到“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仿佛看到千百万中华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拿起枪杆保卫黄河、保卫祖国。深夜时分,鲁艺的宿舍几乎都熄了灯火,而冼星海的窑洞依然闪着光亮。冼星海紧握拳头,一边唱一边写。由于过分激动,情不自禁地把手中的烟斗敲断了,他便将毛笔插在烟斗上。长长的烟斗就这样伴随着他继续创作。他的妻子钱韵玲回忆道:“星海那些日子常常彻夜不眠,有时刚刚躺下,突然又爬了起来,对着歌词哼唱起来。”冼星海有创作时吃糖果的习惯,可是糖果在延安很难买到,光未然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给他买来一千克白糖。冼星海一会儿抓一把白糖送到嘴里。光未然开玩笑说:“一瞬间,糖水便化作美妙的乐句了。”
就这样,不到十天,《黄河大合唱》谱曲部分全部完成,经过紧张的排练,在陕北公学礼堂首次公演。合唱队由抗敌演剧三队组成,鲁迅艺术学院的十几名师生凑成了临时乐队。当时,延安条件艰苦,缺乏乐器。冼星海就亲自动手,用煤油桶做成了低音胡琴,甚至动用了竹板和木鱼。他看到学生李焕之腰上系着大号搪瓷缸,灵机一动,让李焕之把二十多把饭勺放进缸子奋力猛摇,“哗啦哗啦”,伴着管弦锣鼓齐鸣,模拟出呼啸奔腾的黄河浪涛。首演结束,掌声如潮,引起轰动。1939年5月11日,在庆祝鲁艺成立一周年音乐晚会上,冼星海亲自指挥一百多人组成的合唱团,合唱《黄河大合唱》。刚一唱完,亲临现场的毛泽东就连声称赞:“好!好!好!”不久,毛泽东还派人给冼星海送来一支派克金笔和一瓶派克墨水。周恩来也给予《黄河大合唱》极高的评价,并题词一幅:“为抗战发出怒吼,为大众谱出心声。”当时有一家媒体形容说:“一曲大合唱,可顶十万毛瑟枪。”
《黄河大合唱》为我国现代大型音乐创作提供了光辉的典范,成为中华民族正义力量的象征,其穿越时空的巨大魅力,在炎黄子孙中传承不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今天,它依然飘荡在黄河南北、长城内外。
编辑:冀春鑫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