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山东 > 正文
红色“胶东最高学府” 抗战中的火线办学传奇——胶东公学
发布时间:2021-06-27 22:47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 A+A-
-分享-

1938年,中共胶东特委在黄县创办胶东公学,这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持续时间最长、培养学生最多的一所红色学校。办学十年中,这所学校共培养了6000余名优秀人才。师生们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书写了一段战争年代办新型革命教育的历史,成就了一段火线办学的传奇。

因抗日而生,仿延安公学模式创立

艰难而顽强的流动式学校。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加快了侵华步伐。10月,日军铁蹄踏入山东,国民党军队一败如水,山东政权土崩瓦解。中等学校纷纷停办或按省教育厅指令南迁,国民政府统辖下的山东教育从此陷入停顿和空荒。

1937年底,胶东地区爆发了著名的文登天福山起义,诞生了“山东人民抗日救国军第三军”,拉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胶东人民武装抗日的序幕,同时也极大地鼓舞了笼罩在日寇入侵民族危亡阴云下的胶东人民,尤其是那些最先觉悟起来的青年学生。

1938年4月,胶东特委在牟平马石店村开会研究,为使抗日根据地能稳定下来,就要造就一大批革命的先锋队干部,就要办一所大学或相当于初高中程度的中等学校。随后,特委初步拟定,仿照中共中央在延安创办的陕北公学,在胶东抗日根据地建立胶东公学。

1938年夏,胶东区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成立,由曹漫之任专员,专员公署设在黄县。6月,胶东特委召开全体会议决定,立即在胶东抗日根据地筹建胶东公学。

胶东公学校歌

1938年6、7月间,确立了“实施抗战教育,培养抗战建国人才”的办学宗旨。8月下旬,胶东公学在黄县城正式成立,校址在原黄县中学旧址,由北海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专员、黄县县长曹漫之兼任校长,赵野民任副校长,常溪萍任训导主任,李希珙任总务主任。学校分设社会、师范和普通三科。社会科、师范科学生四个月毕业,普通科学生半年毕业。社会科、师范科的课程开设与陕北公学大致相同,师范科增加《新教育概论》和《教学法》两门课程。普通科课程和社会科略同,增设了一些文化课。在课程配置上,彻底摒弃了抗战前的旧式教育,实行了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民主主义教育。第一期三科共招收学生约250人。

胶东公学校舍旧址

开共产党创办战时正规教育先河

胶东公学的教师和全部后勤工作人员的政治素质是相当高的。教师有罗竹风、王卓青、苏振民、于大申、迟剑敏、李国屏等十数人,都是从军队里抽调出来,正规大学毕业的(有的在连队当指导员,有的当政委),都非常优秀。学校的尊师重教气氛非常浓厚,师生关系十分融洽。文化基础课是青少年学生普遍喜爱和迫切需要的课程,教文化课的老师水平相当高,教学态度认真严肃,诲人不倦,还自己制作教学设备器材。学生们学习自觉性都很高,简直是如饥似渴。扎实的文化基础课为学生们开扩眼界、增长知识、增长能力,培养和造就抗战、建国人才打下了非常重要的基础。所以,胶东公学的教师在当时应该是堪称一流的。

 建校初期,学生大部分来自胶东农村,凡志愿参加抗日战争、具有高小以上文化水平的青少年,经过抗日团体或区以上政府的介绍即可入学,但也需要简单面试,不经革命组织介绍一般是不要的。在这里不是一般意义的上中学,而是要学习本领参加抗战的。胶东公学实行供给制,从入学开始,学生教师吃饭、穿衣由学校统一供给,冬天发给棉衣一套,夏季发单衣两套。学生与前方战士一样,每人每月发给一元钱的津贴。

胶东公学成立以后,根据当时学生的思想情况,学校在以文化教育为主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抗战政治教育和革命人生观的启蒙教育。当时的教材主要有《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论持久战》《论统一战线》《社会发展简史》《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大众哲学》等,并结合当时全国和胶东的实际,讲解抗战局势,进行革命传统和革命理论教育。

胶东公学是山东抗日根据地创办最早并实施国防教育、设置师范科的学校。他的诞生,开创了抗日根据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战时进行正规教育的先河。

 胶东公学教学楼(左)和图书馆

 从艰难流动办学到“胶东最高学府”

 创办之初的胶东公学面对着非常严峻的战争环境,办学环境很不稳定,1938年11月,第一期社会科、师范科的学生学习三个月就提前毕业,毕业生中党员占25%以上,民先队员占40%。大部分毕业生分配到政府、部队及民运部门,师范科学生担任教员的不到15%。

1939年2月,日军占领掖县城后,黄县告急。胶东公学撤离黄县城退往山区,在撤离途中与胶东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合并,学生大部分转到军政学校学习。

胶东公学徽章

1940年5月,北海区参议会和中共山东第三区委政治部撤销蓬黄联中与招掖联中,恢复胶东公学。但到6月,日军纠集大批日伪军数千人,对胶东抗日根据地进行了20余天的合击大“扫荡”,又称“六一大扫荡”。使胶东公学复校工作受阻。直到当年12月,中共胶东区委决定胶东公学以掖县短期师范为基础重新恢复,招收学生,学校驻掖县的过西村、包上村一带,赵野民任校长兼教导主任,由于驻地区域过于狭窄,使招生工作受到极大的限制,初期只招了130人左右,编为两个队(两个班)。

1941年3月,由王纯带领10余名教职工到栖霞县与黄县交界处的山区林家村,开办了胶东公学北海分班。5月,北海分班遭日伪军袭击,师生在突围中,有5名学生牺牲、4名学生受伤,教职员也有数人受伤。中旬,胶东公学本部为防日伪军突袭,在转移至掖县海神庙时遭遇日军,所幸师生们都安全脱险,无人员伤亡。8月,胶东公学奉命从掖县东迁。在地方武装的护送下,师生们穿过重重封锁线,到达栖霞蒲夼村与已在此地的北海分班汇合,之后又一起东迁到牟平县的郝格庄和柳林夼。其后又数度迁徙,分别到过牟海县的凤凰崖、西涝口村,海阳县的宅善、山角村等地。至12月,学校学生已增加到300余人,设师范科两个班,普通科两个班,职业科一个班。同时还设一个研究班,招收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学习后,担任中等学校的教师,当时招收五六人。

 1942年,是胶东抗日民主根据地最艰苦的时期。日寇频繁进行“扫荡”,国民党顽固派不断挑衅侵扰。胶东公学为了反“扫荡”经常不断转移,顽强地坚持了下来,位于群山怀抱之中、群众觉悟高的凤凰崖、西涝口、炉上、青山村一带是驻扎时间比较长的地方。

1942年7月7日,胶东公学师生到马石店村会同女子中学和当地群众联合举行了抗战五周年纪念大会。在演出文艺节目将要结束时,接到胶东行政主任公署的通知,日军要袭击学校驻地,学校必须立即转移。学校师生当夜急行军转移,由于行动迅速,第二天拂晓就进入磨山南岭两侧隐蔽休息。学校有十五、六个生病的同学及其他人员共25人,因天黑行动不便,当时未能随大队一起转移,次日黎明才开始转移,当行军到转山头村时,不幸与扫荡的日军突然遭遇,当场牺牲11人、伤4人,逃出10人。这是胶东公学历史上遭受的一次极惨重的损失。

由胶东公学初创时期的这一段办学经历可以看出,当时的环境、条件是极端恶劣的,生活学习是极其艰苦的,经历过程也是相当曲折的。当时学生流动性相当大,学生人数时多时少,迁徙、转移频繁,学习也时断时续。在相当长的校址都是不固定的,没有教室,没有宿舍,一块木头黑板和几支粉笔就是全部的教学设备。冬季发的一件棉袍,夜里将两脚伸到袖子里盖在身上就是被子,白天捆起来就是凳子,坐在上面上课,两个膝盖就是课桌,课堂就设在树林里、打谷场上。

随着抗战形势的逐渐转好,学期开始延长,在校学生也逐年增多。1943年,根据地不断扩大,局势相对稳定,胶东公学有了很大发展,师生员工达到600多人,设有十几个班级,也开始进行了较为正规的教学工作。当年夏季招生开始增加入学考试。当时的胶东公学因其文化课程设置的规范与教师力量的雄厚,而被公认为是“胶东最高学府”,声望很高,所以报名的很多。当年普通科、师范科各招60人,结果应考人数竟达1200名。学生中除大部分是根据地追求革命的知识青年外,还有来自机关、部队的“小鬼”和各地儿童团干部以及敌占区的青少年学生。


胶东公学毕业证明书

根植群众,鱼水情深

胶东公学的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劳动人民家庭,与人民群众有着不可分割的血肉联系。同样因为胶东公学是共产党办的学校,所以老百姓都把胶东公学当成自己的队伍,把师生当成八路军战士一样对待。自建校之日起,全体师生以八路军为榜样,牢记“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在战争的环境中,胶东公学没有固定的校址,转移迁徙是家常便饭,每到一地,师生员工大都分散到群众家里去住,上课时集合,下课后分散自学。在住户家中,每个学生都自觉地为群众挑水扫院子、烧火做饭、推磨轧碾、拾草带孩子,农忙时,学校统一组织师生员工帮助驻地群众抢收抢种。胶东公学的师生与当地群众鱼水相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所以,胶东公学每到一地,群众都往自己家里抢学生,并把他们当成家中的一员,像对待自己的儿女一样,呵护有加。在反“扫荡”中有的学生跑散了,遇到当地老百姓,告知自己的身份后,立即得到群众冒着生命危险的掩护。

胶东公学还规定一项制度,即在紧张的教学活动之外,每个学生每天都要做半小时民运工作,主要内容是宣传抗战必胜的道理和解释党的各项政策,讲解国际国内形势,增强群众信心,消除群众的各种疑虑等。每到晚饭后的休息时间,驻村中碾盘旁、屋檐下,一个个学生和三三两两的老乡簇拥在一起亲切交谈。在做宣传解释工作的同时,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驻村情况,协助驻村开展工作。如开办农民夜校和妇女识字班,教唱革命歌曲,组织文艺演出;建立和健全群众组织,领导群众反奸诉苦、减租减息,动员群众参军参战、空舍清野、粉碎日伪“扫荡”等各项工作等。通过这些活动,胶东公学师生成为驻地群众的贴心人和好参谋,群众遇到什么困难和纠纷也都来找胶东公学师生商量。师生把帮助群众克服困难、解决问题作为自己的光荣职责。

学校对遵守群众纪律要求特别严格,每次转移时,各中队的群众纪律检查小组都要深入房东家里进行检查,有无借东西未还,损坏东西未赔的,睡觉用的铺草也要进行清扫。在帮助房东挑各项劳动中,既要宣传党的有关政策,又要进行社会调查。了解驻地的社会情况,熟悉当地的风俗习惯,调查减租减息情况等等。这种自觉地遵守群众纪律和积极主动地助民劳动,密切了学校与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

胶东公学学生课余时间帮老乡推碾压面

八年历史使命完成 红色血脉得传承

1945年春,根据抗战形势发展的需要,胶东行署发布《胶东区教育工作改革计划》,“提出了教育改革总的方针任务是:‘加强干部教育,提高干部素质,开展群众教育,提高政治觉悟,转变以儿童为主的小学成为以成人为主的村学’”。根据这一指示,包括胶东公学在内的六处中学、十四处县师停办。当时,胶东公学的学生“大部参军、参政,少数走上教育战线”。同年11月26日,胶东行署决定以莱阳中学为基础,恢复胶东公学,并任命姜守迁为校长。当时学生有500多人。

《大众日报》刊载恢复胶东公学的消息

1946年3月,胶东公学抽与烟台东山中学(即原志孚中学)、烟台师范学校三校合并后,改称“山东省立胶东公学总校”,姜守迁继续任校长。8月,在胶东公学师范部的基础上成立胶东师范学校。

1947年9月因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胶东,胶东公学总校奉命撤离烟台市,转移疏散到乳山县草铺村一带,与烟台市转移出的烟台一中、二中组建临时烟台联中,师生约有300人。至1948年1月,根据国内形势的变化,山东省胶东公学总校和分校奉命停办。至此,胶东公学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胶东公学的历史虽然短暂,但他的办学衣钵和红色基因得以保留传承下来。1948年10月胶东师范学校在莱阳复校。1950年12月,改名为山东省莱阳师范学校。1958年,经山东省人民委员会批准,在莱阳师范学校的基础上成立了“莱阳师范专科学校”。1961年,学校迁往烟台,更名为烟台师范专科学校。1984年,烟台师专升格为烟台师范学院,开启了本科师范教育的新篇章,步入了改革发展的快车道,为烟台市建设全国首个教育改革试验区作出了重要贡献。2006年2月,烟台师范学院更名为鲁东大学。80余年的薪火相传,如今,胶东公学的血脉,依然在胶东大地上流淌;胶东公学的精神,依然被一代代后来人传承!

鲁东大学今貌


山东教育新闻网编辑整理 

资料来源: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室、鲁东大学

编辑:周玉森

相关阅读

全省高校大学生党员示范培训班举办

8月25日-29日,全省高校大学生党员示范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全面落实全国党员教育培 ...

09-01 14:38山东省教育厅

《人民日报》点赞山东职业技能培训工作

8月26日,《人民日报》刊发《从校园到职场 就业服务不断线——集中资源力量护航高校毕业生就业》,点赞山东开展“微培训”护 ...

09-01 16:21人民日报

山东校园“秋点兵”,多彩开学礼启新程

 9月1日,山东大地校园焕彩,开学盛典如约而至。开学仪式从传统到科技赋能,从爱国教育到梦想启航,全省各地中小学、幼儿园以 ...

09-02 09:32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