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1年12月3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等三个方案,对全面构建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体育和美育工作体系作出了详细而具体的部署,这有助于让广大学生从“唯分数”“唯升学”的教育评价观中解放出来,让教育回归到全面发展的教育本质,为促进和实现学生的全面、个性和有创造的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
开展体美劳工作,不仅要通过系统的教育让学生牢固树立起“劳动最光荣”“健康第一”等观念,更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他们有足够的锻炼、体验、欣赏、创造的时间和机会,使其深刻地体会到要通过体美劳创造和孕育美好生活,为学生投入劳动、强身健体、审美创造等提供思想和能力储备。
“道理千万条,落实第一条。”让我们以三个《方案》为遵循,让重视体美劳工作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让落实《方案》成为每个教育人的自觉行动。
近日,山东省人民政府立足全省学校体育、劳动教育、美育工作实际,下发了《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重点任务及分工方案》(以下称《方案》),标志着我省“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步入了快车道,这对进一步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地、落细、落实,为学生综合素养提质赋能提供了平台。
一、最大限度提供“野蛮其体魄”的机会,有健康才有一切
《方案》明确了“野蛮其体魄”的实施策略与路径。考试的指挥棒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行为。《方案》明确规定,从2022年起,逐步提高中考体育科目考试分值比例,探索推进高校在招生测试中增设体育项目。为此,深化体育教学改革就提到议事议程,《方案》中提出的增加体育课时,到2022年,基础教育阶段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建立“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教学模式,使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项运动技能。普及游泳教学,力争到2025年让每名中小学生掌握游泳技能。建立体育家庭作业制度,到2022年保证学生每天校内、校外各1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促进学生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同时《方案》还就规范课余体育锻炼、健全体育竞赛体系、建设体育传统特色学校等做出了具体的要求。这些有效且具体的举措,让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的目标成为可能。
《方案》要求学校在“野蛮其体魄”上发挥优势。长期以来,一些地区和学校为追求升学率,存在着考什么才教什么,随意增加学科类课程课时,大幅度压减音、体、美等课程课时的现象。作为学校,要树立“大体育”观。就像国际健康促进与教育联合会在《学校健康促进:从实证到行动》的报告中提出的,健康活动要超越课堂教学、一次课程或活动的做法,渗透到校园生活所有范畴。学校的体育教学应该一以贯之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而不是偷工减料甚至取消转为文化课,不应该为了安全而禁止天生好动的学生在校园内追跑;不应该把体育测试的项目当成体育课的主要内容,甚至是全部内容。作为教师,不应该“充分利用”眼保健操时间分发试卷。无论学校还是教师,应该发挥体育教育主阵地作用,为学生提供和创造更多的条件和锻炼的机会。诚如《方案》中要求的“设立体育课程和项目‘超市’,满足学生多样化个性化需求”。尤其这些“项目超市”,是对国家课程和日常体育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延伸、拓展和深化,更加贴近学生校园生活和心理实际,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更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方案》要求家庭在“野蛮其体魄”方面积极主动作为。时下,“小眼镜”“小胖墩”“豆芽菜”随处可见,有关调查也表明,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在持续下降。作为家长,应该树立起“野蛮体魄”的家庭教育观。在引导和培养孩子强身健体方面多一些“放养”,少一些“前怕狼后怕虎”。或自己做出示范,给孩子树立一个坚持锻炼的榜样;或根据实际条件,带领孩子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在“千锤百炼”中强壮身体、坚强意志,磨炼出一些“野性”来。这种“野性”是内在充沛生命力的象征,是身体的舒展、思维的奔放的表现。孩子的体质好了,意志强了,在未来的道路上即使摔倒了也会努力爬起来。
二、提升劳动教育的系统性、时代性、科学性,爱劳动才能自立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必须建立在劳动教育的基础之上,否则教育将无从谈起。劳动,这是渗透一切、贯穿一切的东西。”将劳动教育纳入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将劳动精神、劳动能力和劳动文化培养作为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这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目标的重要拓展。
目标上,《方案》实现了与德育工作的有机结合。《方案》明确指出:“将社会劳动体验与家务劳动贯穿全过程,突出劳动价值观念培养,使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奋斗。”因此,加强劳动教育的重点是在系统的文化知识学习之外,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让学生切实经历动手实践,出力流汗,磨炼意志。引导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为以后的就业和奉献社会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和动手动脑的能力基础。
内容上,《方案》实现了与学生、学校的实际相结合。一方面,《方案》遵循了教育规律。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劳动能力,提出了侧重点:小学低年级进行劳动意识启蒙,学习个人生活起居自理,感知劳动乐趣。小学中高年级以校园劳动为主,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态度,学会与人合作,等等。同时,这些具体的要求,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从而提升了育人实效性。另一方面,《方案》体现了时代特征。如,高校应结合产业和劳动新业态,适应山东产业转型升级需要,深化产教融合,加强与企业紧密协同。这就要求我们要适应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针对劳动新形态,注重新兴技术支撑和社会服务新变化,改进劳动教育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高其创造性劳动能力。第三,《方案》坚持了因地制宜的原则,适合学校实际。《方案》要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也就是说,要根据各地区和学校实际,结合当地在自然、经济、文化等方面条件,如“注重挖掘山东农耕文化传统、近海渔业作业传统等劳动教育资源”“农村地区安排相应的田地、山林、草场或水面作为学农实践基地”,宜工则工、宜农则农,采取多种方式开展劳动教育,从而有效避免了劳动教育“一刀切”现象的发生。
方式上,《方案》实现了家庭、社会等要素的多方融合。学校劳动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作,需要政府统筹,进一步拓宽劳动教育途径,除学校开展规范化教育外,还要整合家庭、社会各方面力量。一方面,家庭劳动教育要常态化。分年级建立家庭劳动清单,帮助学生每年学会1至2项家庭生活技能并逐步养成劳动习惯。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教育引导孩子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中参加劳动,积极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弘扬优良家风;布置洗碗、洗衣、叠被、扫地、整理房间、倒垃圾、做饭、照顾老人等力所能及的日常家务劳动。另一方面,社会劳动教育要多样化。结合党日、团日、队日活动和社会实践、研学旅行等,组织学生走向社会参加劳动同时,积极开展社会服务活动,在教师指导下走出教室参与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体验劳动的社会价值。这样,为学生参与劳动提供多种途径和机会,形成协同育人的格局。
三、让美育工作从“软任务”变成“硬指标”,关注学生精神成长
《方案》让美育工作“硬”起来。一方面,让美育由无形变有形。《方案》对严格落实美育课时做出“刚性规定”:“小学每周不少于4节,初中每周不少于2节;普通高中阶段累计不少于108节;中职学校必修课程累计不少于72节。高校将公共艺术课程与艺术实践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学分制管理,学生修满2个学分方能毕业。”此外,学校美育政策措施落实情况、学生艺术素质测评情况等,也被纳入教育督导评估范围,要求配齐配强美育教师,通过公开招聘、购买社会服务等多种方式,解决美育教师短缺问题。对美育工作,坚持面向人人,通过深化小班化教学、走班制、长短课等形式,建立高水平艺术团,帮助学生至少熟练掌握1项艺术特长。另一方面,让美育无处不在。一是丰富艺术教育活动形式。《方案》要求“中小学校在开好音乐、美术、书法课程的基础上,开设舞蹈、戏剧、影视等美育课程”“建立常态化学生全员艺术展演机制,构建省、市、县、校四级展演体系”等有效措施,为学生们搭建起展现艺术才华和特长的平台,实现“舞台小场地,美育大内容”。二是注重美德结合。在开展美育工作的过程中,注重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这样,既陶冶了学生情操,发展了学生特长,又提高了学生道德素养。如,在组织学生进行合唱、合奏、舞蹈等集体活动中,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把自己融入集体,大家齐心协力、互相配合,才能做到旋律、节奏、音准、速度上的高度和谐,从而培养起学生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而这些素质可能用考试和分数无法衡量,但已融入到学生生命的每一个细胞里。
《方案》让美育工作“活”起来。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提升学生认识美、感知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进而达到“以美明德、以美启智、以美健体、以美怡情、以美促劳”的综合育人效应。一方面,挖掘审美元素,拓展美育工作内涵。《方案》要求“充分运用各学科蕴含的美育资源……促进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有机融合。”通过学科融合、全面渗透等方式,逐步唤醒学生沉睡的“艺术细胞”,进而擦亮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叩击他们的心灵,把他们带入最美妙的艺术境界。另一方面,实施家社资源联动,催生共育效应。学生家长来自各行各业,有很多是各自领域的专家、能手,对美育教育而言,这是一笔宝贵的资源。《方案》提出“聘用兼职人员”等方式,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让一批热心学生工作、德才兼备且具有艺术特长的家长走进课堂,把不同艺术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带进课堂,传授给学生,形成专兼结合、素质较高的育人队伍,有效保证美育工作的质量。
《方案》让美育工作“真”起来。为进一步提高学校、家庭和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引导教育回归本位,《方案》规定,通过深化艺术科目考试改革、健全督导评价制度等措施,深化和“倒逼”美育工作。一是深化艺术科目考试改革,《方案》提出:“将评价结果纳入初、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自2022年秋季学期初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将艺术类科目考核纳入中考,采用‘过程性评价+专项测试’确定考试成绩,以分数或等级形式呈现,作为考生录取限制条件使用。”将艺术技能纳入考试,不是用分数去为难学生,而是为了引导和督促学生自觉地参与到艺术学习与活动中,让艺术学习逐步成为自己的习惯。二是健全教育督导评价制度,“对政策落实不到位、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合格率持续下降的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负责人等,按照有关规定予以问责。”这些硬性规定,引导和规范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等将美育工作落到实处,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来源:《山东教育》小学刊2022年4月)
作者:于晓斌 赵娜
编辑:冀春鑫
审核:王煜玲
7月29日-31日,全省高中校长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校长政策执行力和战略领导能 ...
为充分发挥阅读在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阅读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