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我国诞生了一部经典歌剧——《江姐》。这部歌剧选材于罗广斌、杨益言的长篇小说《红岩》,由空政文工团的阎肃编剧,羊鸣、姜春阳、金砂作曲。
《江姐》的上演,在全国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毛泽东主席看过后,给予高度评价,并对剧组人员说:“你们的歌剧打响了,可以走遍全国嘛!”遵照毛主席的指示,《江姐》走出北京,从南京、上海一直演到香港,创造了场场爆满的奇迹。
歌剧《江姐》的诞生,可谓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结合。1962年,阎肃创作了独幕剧《刘四姐》,得了三百元稿费,便和同事们来到北京东来顺饭店吃涮羊肉。席间,同事们打趣说:“有了《刘四姐》,是不是可以再写一个什么‘姐’啊?”这句玩笑话,使阎肃猛然想起红遍全国的长篇小说《红岩》。书中有位女英雄叫江姐,其原型是革命烈士、共产党员江竹筠。她的故事既丰富又感人,写成剧本很有希望一炮打响。说干就干,在认真研读原著和深入体验生活的基础上,阎肃很快完成了歌剧《江姐》的初稿。同事们传阅之后,都认为剧本写得很好。
既然是一部歌剧,音乐当然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羊鸣、姜春阳、金砂三位音乐高手接受了为《江姐》谱曲的任务。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江姐》的音乐创作经历了一番坎坷、曲折。起初,三位作曲家交出的第一稿,遭到了有关领导的否定。为了进行再创作,词曲作者们一起到四川、浙江等地采风,走访了江竹筠生前的战友,参观了关押江竹筠等先烈的渣滓洞、白公馆旧址,并学习和吸收了川剧、越剧、婺剧和川江号子等音乐元素。修改后的《江姐》被送到空军司令员刘亚楼手中。刘亚楼在苏联留过学,对西洋歌剧比较熟悉。他基本肯定了《江姐》的剧本和音乐,同时提出了几条修改意见。有一天,刘亚楼对阎肃说:“人家西洋歌剧都有一个主题歌,《江姐》怎么没有啊?得加一首主题歌。”于是,阎肃抓紧写了一首《长江水手歌》:“行船长江上,哪怕风和浪。风急浪险也寻常,心中自有红太阳······”谁知一交差,剧组人员都沉默不语,刘亚楼也不满意。
被逼得“走投无路”时,阎肃突然想起不久前写的一首《红梅赞》:“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这首歌词描绘的傲雪凌霜的红梅意象,从精神到形体都能和江姐联系起来,如同江姐的化身。革命者江姐的刚毅和女性的柔情,在歌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三位曲作者读罢,激动得热泪盈眶,齐声叫好。他们怀着对先烈的敬仰和对艺术的尊重,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创作中,反复推敲,精益求精。一个个音符好像待放的花苞,层层展开,直至凌寒开放,荡气回肠。前前后后,《红梅赞》修改了二十余次。正如羊鸣所说:“那真是从血液里喷出来的东西。”《红梅赞》作为主题歌,在剧中先后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江姐准备北上华蓥山时,在重庆朝天门码头独唱。第二次是彭松涛被害,江姐回忆往事时,《红梅赞》在幕后响起。第三次是全剧结束时以合唱的形式出现。主题歌完成后,又交给剧组和刘亚楼审听,获得一致通过,仍命名为《红梅赞》。有意思的是,这首歌是在空政文工团驻地北京灯市口同福夹道的大院里创作的,便首先在这里传唱开来。演员唱,孩子唱,连食堂的大师傅也边和面边唱。创作者们耳闻目睹,心里都有了底:这首歌肯定能流行!
不出所料,歌剧《江姐》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红梅赞》也成为红色音乐经典。另外,歌剧中的《巴山蜀水要解放》《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献》等歌曲,也都被公认为精品佳作。1964年10月,毛泽东主席在人民大会堂观看了《江姐》。据悉,毛泽东主席一生看过两部歌剧:一部是在延安看过的《白毛女》,另一部就是《江姐》。周恩来总理非常喜欢《红梅赞》,经常在群众场合带领大家合唱。如今,《红梅赞》传唱了半个多世纪,依然魅力无穷,动人心魄。中国人民正在发扬革命先烈的“红梅精神”,“唤醒百花齐开放,高歌欢庆新春来”。
作者:牟文正
编辑:冀春鑫
审核:周玉森
7月29日-31日,全省高中校长培训班在济南举办。培训班深入贯彻全国、全省教育大会精神,以提升校长政策执行力和战略领导能 ...
为充分发挥阅读在培育时代新人、传承优秀文化、促进社会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山东省教育厅印发了《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阅读书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