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潍坊 > 正文
寿光探索创新 “校园3+” 职教育人模式
发布时间:2020-07-22 16:43 来源:山东省教育厅 A+A-
-分享-

寿光市聚焦县域高质量发展中农民创新创业技术薄弱,产业转型升级工匠人才匮乏、人民群众理念跟不上发展新要求等突出问题,根据上级决策部署,研究出台《寿光市职业教育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0-2022年)》,重点建设省高水平中职学校和高水平中职专业(群),筑牢职业教育、职业培训质量生命线,促进人力资源的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创新实施“校园+田园”“校园+企业”“校园+社会”职业教育育人新模式,保障了县域高质量发展人才供给。

一是创新“校园+田园”模式,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聚焦解决“谁来种地”“如何种地”的问题,用“校园”把涉农专业学生培育成“准新型职业农民”,用“田园”把社会农民培育成有思想、懂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通过搭建农业人才梯队、课程标准引领、搭建产学互动平台、建立灵活多样教师供给机制等四项措施,着力提升农民技术技能,提高农业经营效益,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体面的职业。创新编写了19本“寿光特色”农学教材,建立了三元朱国际农业科技培训基地等5个“国字号”示范基地、20个市级学研种植农场。联合农科院和农业企业先后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3人、“学院派+土专家”15人,建成了128名“农技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农业人才“师资库”。目前已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致富带头人6870人。“校园+田园”培养模式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山东省副省长于杰对此做了批示,《人民日报》《大众日报》等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了跟进报道。

二是创新“校园+企业”模式,培育新型技术人才。树立“职场化育人”教学思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教学工作,通过“能工巧匠”请进校园、课堂搬进“车间”、“订单”培养送进企业,培育了大批“适应快、上手快、成长快”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探索构建了动态教师人才资源库,市职教中心从70多家工业企业聘请108位“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坚持让学生在真实职业环境中顶岗实习,先后与联想、墨龙等110多家企业签订合作协议,40多家企业在院校设立了实训基地,职业学校课堂成为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主战场。把企业需要和学生特点作为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两个基点,先后与20多家企业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校企共同制订培养计划、设计教学内容,目前全市企业中有职业院校培养经历的员工占到了企业员工总数的90%以上。今年疫情防控期间,市职教中心组织268名学生到海信集团、比德文控股集团、山东兰典科技等企业,进行了为期四个月的跟岗实习,全力支持企业复工复产,体现了我市职业教育的责任与担当。

三是创新“校园+社会”模式,培育新型高素质市民。成立1所市级社区学院、15处镇街社区分院、127个社区服务中心教学站,构建了学校、社区共同参与的“一主多元”继续教育培训体系,民营企业投资7亿元建设了夙沙科教村,打造了综合型的职业教育和创新研发基地。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安全生产培训、树社会新风活动等,全面提升了市民的创新创业意识、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依托职业学校成立全市安全生产培训中心,设立巧管家家政培训学校、金蓝领培训中心等机构,对市民开展小儿推拿、家政、安全生产等创业就业服务及培训,真正实现了“应培尽培”“愿培则培”。2019年,寿光市职业学校开展公益培训服务127086人次,产生社会经济效益9.5亿,被中宣部确定为“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全国3个典型采访县市之一。成立“书香寿光”悦读推广中心和传统文化宣教中心,建成了“10分钟学习圈”,每年组织公益演出50多场次。利用社区现有会议室、党员活动室等场所,村村设立文明宣教大讲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党的政策理论、优秀传统文化等,引导群众讲正气、树新风,目前已建成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300个,文明达标村覆盖率达91.6%。

编辑:周玉森 周添琪(实习)

相关阅读

聚焦“幼有优育”目标 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

 高密市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突破口,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方向, ...

08-04 09: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潍坊市坊子区:解锁立德树人的“全环境密码”

近年来,该区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主线,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大育人场域,构建起“党建引领铸魂、多维协同聚力、数字赋能 ...

08-18 11:2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潍坊市中小学开学时间确定!

转眼间,已经来到8月下旬家里的“小神兽”什么时候开学?一起来看看潍坊中小学生的秋季学期开学时间吧!

08-20 14:24潍坊教育发布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