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潍坊 > 正文
山东省潍坊市夯实责任体系标本兼治加强“五项管理”
发布时间:2021-06-28 16:42 来源:教育部 A+A-
-分享-

  山东省潍坊市将“五项管理”作为关乎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小切口、大改革”,坚持以小见大,转变育人方式,树立系统思维开展综合治理,开展评价改革推进区域统筹,落实党政、部门、学校、家庭、社会五方责任,坚决落实“五项管理”要求,形成中小学生减负的工作合力。

落实党政领导责任

  潍坊市委、市政府出台《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教育发展职责清单》《潍坊市2021年县市区教育综合督导方案》,以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推动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落实。加强教育政绩观的述职考核,把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政绩观的落实情况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两个“一把手”年度考核五个必述内容之一,作为市委巡察督查、政府审计监督内容,坚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倾向。以党政名义部署“双减”专项督导,将学生心理健康、体质健康、艺术和劳动教育作为开展义务教育校内减负和校外培训减负“双减”专项督导行动的工作重点。建立督导结果刚性使用机制,明确“五项管理”督导结果作为对县(市、区)党委政府履行发展教育职责评价的组成部分,作为党政领导班子考核内容和评选教育先进县(市、区)的依据,在《潍坊日报》进行公报,接受全社会监督。

落实部门监管责任

  深化中考制度改革,将体育与物理、化学、生物作为第二组合纳入高中录取计分科目,将音乐、美术考核成绩作为初中毕业的底线指标,引导学校和家庭高度重视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艺术素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深化办学质量评价改革,制定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方案,将“五项管理”内容作为学生全面发展、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县(市、区)营造良好教育生态的评价指标,引导各级各类学校创建手机、作业和读物管控机制,建立保障学生睡眠实施方案,提升学生体质策略等。深化督学监管制度改革,实施“清单+督学”制度,将“五项管理”20项内容、45条评价要素纳入督学清单,市、县两级每月一次开展督学责任区入校督导,市级采用“四不两直”方式进行抽查,县级对辖区内所有中小学实行全覆盖督导。2021年以来,市级已开展2次责任区督导和1次整改情况“回头看”,学校自查自纠和市县两级督导发现的79个问题全部整改到位,推广“五项管理”典型案例38个。

落实学校主体责任

  推进手机管理向家庭教育延伸,教育家长正确认识不当使用手机的危害,不仅严禁带手机进课堂,还要在家里对孩子严格要求,防止沉迷网络和游戏。推进睡眠管理向综合治理延伸,调整学校作息时间,增加学生午休时间;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网课平台整治,落实“三个到点中断”要求;引导家庭监督孩子养成规律作息习惯,保障学生足够的睡眠时间。推进读物管理向加强德育延伸,在读物内容上要求爱党爱国积极向上,在管理手段上建立把关审核制度,为学生提供健康的“精神食粮”。推进作业管理向科学育人延伸,加强作业校本教研,提高作业有效性,实施分层作业、个性化作业、弹性作业,建立班主任、备课组长、年级主任三级把关制度,发挥作业的育人作用。推进体质管理向校外活动延伸,在保证体育课开设、每天体育锻炼1小时之外,将学生体育锻炼延伸到社团活动、课后延时服务和家庭锻炼等领域。

落实社会支持责任

  促进家校相向而行,依托市县两级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和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实施“亲子共成长工程”,每学年开设8课时的家庭教育公益课程,定期举办家庭教育报告会、父母大讲堂,向家长普及孩子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让广大家长成为教育治理的同盟军。转变社会用人导向,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规定职业院校毕业生在落户、就业、招聘、职称评聘、职务晋升等方面与普通学校毕业生同等对待。以社会用人风气的转变传导学校育人方式的转变。营造社会参与的浓厚氛围,通过市县校三级教育惠民服务中心、群众教育满意度调查、12345市民公开电话等方式,实现市县校三级联动、家校社三方共育,保障中小学生健康成长。

编辑:孙悦琛

相关阅读

高密市:发现校园里的思政育人“宝藏”

“恭喜赵浩然同学被评为本学期的‘博雅好少年’。”前不久,在高密市北关小学的“博雅好少年”评选大会上,该校少先队辅导员田艳 ...

09-02 15:44《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高密市创新课后延时服务机制,赋能学生核心素养提升

今年以来,市教育局坚持以“小切口”破题、用“微创新”积势,立项实施了一批局长突破项目、校园“微改革”项目,为现代化教育强 ...

09-05 10:59潍坊教育发布

护航新学期!潍坊教育督导这样做→

近日,市教育局依托“掌上督学”平台,精准制定督导清单,分级分类开展督学培训,组织42名市级督学以“四不两直”方式随机抽查 ...

09-05 16:37潍坊教育发布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