劈掌、顿肘、弹腿、冲拳……高密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的绿茵场上,学生们跟“非遗”九五拳传承人学习拳法。一招一式,行云流水,宛若蛟龙,尽显齐鲁少年的坚韧刚毅。
“吼……吼……”一阵响亮的啸声响起,那是学生正在泥塑传习课上推拉一只色彩斑斓、神态威猛又略带憨态的泥塑“叫虎”。他们专心致志地学习着非遗聂家庄泥塑“叫虎”的独特制作技艺,希望能够将这一传统技艺传承下去。
高密这片有着深厚底蕴的文化高地,曾因莫言的《红高粱》而被众人熟知。从古至今,这里不仅诞生了齐国名相晏婴、汉代经学大师郑玄、清代大学士刘墉等久负盛名的“高密三贤”,还走出了当代文学巨匠——首位中国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
如今,在这片充满传统文化气息的土地上,“非遗”在校园里迸发出新的生机活力。学生们通过学习和传承这些传统技艺,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更在潜移默化中孕育着未来的璀璨新星。
一
高密市中小学生综合实践基地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基地,也是潍坊市优秀传统文化校园传承特色学校。将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育人相结合,是该校的办学底色。
“别看我们地处农村,周边乡土非遗文化资源可丰富了!高密剪纸、聂家庄泥塑、九五拳、半印半画年画……这些宝贵的非遗文化,都在这座校园里有着一群小粉丝。” 基地负责人王培杰自豪地介绍,“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学习。别看他们年纪小,几乎人人都学会了一门技艺” 。
王培杰说,学校依托当地丰富的非遗资源,通过建立非遗传习课堂、举办非遗展演活动,开发浸润式、体验式的校本课程,让学生感受非遗魅力,实现了从非遗“进”校园到非遗“驻”校园。
走进这所学校,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操场上一群生龙活虎的孩子正在演练九五拳。起源于高密市河西村的九五拳,是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距今已有600年的历史。
关于九五拳的来历,有一种流行最广泛的说法:明洪武二年,青州军武术教头李宣忠,随军屯迁居高密东北乡,立下祖训:练武强身健体,抵御外侮,决不可逞强滋事,欺弱凌少。至李家第十七世传人李振福,潜心钻研,集小五手、连五掌、燕青靠、陆合双刀、明太祖长拳、岳武穆陆合大枪等武术精华,融会贯通、提炼自成“九五拳”。
教师指导学生练习九五拳
九五拳历经数百年沧桑,有过名震齐鲁的鼎盛,也有过无人问津的低谷。而随着“非遗”进校园的开展,九五拳在孩子们的演绎中重新焕发出生机。
九五拳传承人李准说:“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学校教练组把106式九五拳改编简化为‘少年九五拳16式’。它非常适合青少年练习,学生们都很喜欢。”
在高密,“九五拳”不仅仅是一个拳种,更是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地域精神。“一开始,我还担心打拳会影响孩子的学习;过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孩子的精气神儿明显有了变化,体质明显变强了,学习成绩也有了提高。”一名曾经对学校开展非遗活动有疑虑的家长说。
二
与九五拳一起走进课堂的,还有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传统艺术品——聂家庄泥塑。
聂家庄泥塑最早可追溯至明万历初年。村民试着用当地的泥巴做外皮,中间装上火药,顶部留一小孔,安上芯子,制成一种可燃放的“锅子花”出售。
后来,聂家庄几乎家家户户都捏泥玩,而且开始由做“锅子花”向做泥娃娃,鸟兽虫鱼等家庭观赏品和儿童玩耍的泥玩具发展。到清嘉庆年间,聂家庄泥塑进入了成熟期,已经成为声色并茂、形象较为完美的艺术品。
学习制作泥塑
负责泥塑课程的老师聂鹏介绍,以“叫虎”为例,制作共分和泥、磕货、画货、翻模等10道工序。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是半成品,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想象力在上面绘制图案,接水、调色、描绘……整个过程中,学生在一笔一画中实现指尖上的传承,用缤纷的色彩延续先辈们对美的追求。
泥胚变虎,动静自如。散发着泥土芬芳的传统艺术,开始在孩子们的心中生根发芽。
此外,受杨柳青年画的影响,形成于清代嘉庆、道光年间,与高密扑灰年画相伴而生的半印半画年画是另一项重要的民艺代表。
清朝中期,不少高密年画艺人兼画扑灰年画、半印半画年画和木版年画,风格迥异,题材宽泛,生活气息浓郁,窗顶、窗旁、桌围子、桌子头、大挂子(仕女娃娃)、炕头画、门神、财神、家堂等多种题材。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年画还是许多农村家庭必备的年货,带来浓浓年味的同时,也寄托着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学习创作半印半画年画
在半印半画年画教室,学生在年画创作的过程中,磨练出沉稳的心性,并深刻体会“欲速则不达”的道理。“惟善操身心者,把柄在手,收放自如”,掌握复杂细致的技艺需要达到身心合一。为学生授课的传承人齐斌说:“通过学习传统工艺,可以让学生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实现对学生心性的培养。”
三
“非遗项目刚刚进校园的时候,很多老师把非遗进校园看作是对非遗技艺的传承。但是如果仅仅传承技艺,或者像九五拳只是传承拳法,那它的生命力可能不会太长,更重要的是挖掘非遗背后的文化。”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学校坚持以育人为目的,最大化地深挖非遗蕴含的中国智慧、中国文化,引领青少年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
例如,九五拳进校园展演活动,除了传授学生拳术外,还通过展示其蕴含的独特智慧和文化魅力,强化对学生品格的熏陶,引导学生向真、向善、向美、向上,塑造自律、自强和坚毅的素养。
聂家庄泥塑和高密半印半画年画则是通过让更多的孩子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活动,近距离感受传统手工艺的精妙,从而有意识地保护非遗,传承非遗,热爱非遗。
基地还建设了民俗民艺展览体验中心,收藏展示非遗作品1000多件,每周组织学生参观体验,让学生近距离感受传统艺术魅力。同时,为了将非遗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学校还修建了传统节日文化长廊,定期举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座,让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中浸润情感,涵养美德,坚定文化自信。
参观民俗民艺展览馆
非遗“驻”校园,师资哪里来?
该校向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广发“英雄帖”,组建专业师资团队。截至目前,先后有20余位非遗导师走进实践基地,为学生讲授非遗课程,通过展览、讲座、授课、走访等形式,传承和弘扬优秀非遗文化。
学校还抽调10名教师组成学习小组,辅助传承人开展课堂教学和教学资料编写,非遗授课教师队伍不断扩大。年轻教师赵宏志学习九五拳后,不但在日常教学中向学生普及九五拳,还组织小区居民也练习九五拳,把非遗文化从校外传到了社区。
非遗文化穿越岁月沧桑,在校园中绽放出别样风情,传承之路也越走越宽。从“进”校园到“驻”校园,就像是撒下了一粒粒文化传承的火种,让优秀传统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来源:“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作者:李元军 李煜
编辑:袁琳
审核:周玉森
高密市将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作为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回应社会关切、办人民满意教育的突破口,坚持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方向, ...
近年来,该区以全环境立德树人为主线,统筹学校、家庭、社会、网络四大育人场域,构建起“党建引领铸魂、多维协同聚力、数字赋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