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土地与农事。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中提出,“开展耕读教育”。近年来,寿光市积极探索劳动教育新模式,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建设、全面育人相结合,融入学生学习生活全过程,构建起“校园、家园、田园”三园联动的劳动教育体系,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实现全面发展,打造了营里镇西黑前小学、羊口新区小学等多所学校耕读教育特色品牌。
4月9日,《光明日报》“亦耕亦读,教育在土地上扎根”专栏推介寿光市相关典型做法。
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吧!
探索知识,感受生活
讲述人:寿光营里镇西黑前小学教师高赛梅
前不久,学校“农学院”的花生刚成熟,学生们就迫不及待地催我带他们去采摘。看着他们摘下一颗颗饱满的果实,一边咀嚼一边背诵《落花生》的场景,我深深体会到开设耕读课程的意义所在。
学校的几百名孩子虽然都来自农村,但平时很少参与农活,接触到的农业知识也极其有限。几年前看到学校门口有一块十余亩的荒地时,老师们便萌生了建一所“农学院”的想法。
最开始,我们只是希望让学生们能有一个体验劳动教育的园地。经过不断探索,学校逐步构建了“耕读+”特色课程体系,包括“耕读+家务”“耕读+学科”“耕读+活动”“耕读+实践”“耕读+德育”等五大方面16个精品课程。
以黄豆课程为例,学生首先跟着老师精选种子,然后整地施肥,种植过程中适时灌溉,最后收割黄豆,并在老艺人指导下制作豆腐、榨大豆油……每门耕读课程都包含一个全链条过程,学生不仅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和快乐,还能收获不少农作物种植和生活知识。
这种情景化的劳动课堂,既让学生学习了知识、掌握了技能,更让他们在真实体验中升华了感悟、涵养了品德,其育人效果显然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无法实现的。
耕读课程自然离不开节气文化。惊蛰时节,学生走进“农学院”,去寻找春天,感受万物的萌动勃发;小满时节,学生背诵着夏日的诗词,走进田间搓麦粒……
学校耕读课程的设置,让每一位学科老师同时具备了劳动课教师的身份。“边耕边读”的教学方式,在实现劳动育人的同时,也让我的语文课堂焕发了新的活力。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我愿意与孩子们一起,在“耕读”中探索未知、快乐成长。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高密市柴沟镇土庄小学是由4所小规模学校合并成的乡村小学,有115名学生、21名教师。一年内,教师获县级以上表彰超80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