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教育新闻网讯 4月22日下午,在山东省教育厅举行的新闻通气会上,威海市教育局副局长于明伟介绍了该市第三方参与校内课后服务工作相关做法。
记者从通气会上了解到,作为全国“双减”工作9个试点城市之一,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山东省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工作规范(试行)》等文件精神,威海市积极探索建立第三方机构引进退出机制,为课后服务注入新动能。2021年11月,威海市教育局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课后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试行)》,明确学校是校内课后服务的主体,师资不足、确实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求的,经教育主管部门组织遴选,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参与,作为校内课后服务的有益补充。
据于明伟介绍,每学年开学前,有意向引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提供课后服务项目的中小学校提出具体需求,区市教育主管部门通过发布公告、审核资质、组织遴选等环节,为每所有需求的学校遴选出具有资质且符合项目要求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在课后服务实施前,区市教育主管部门与遴选确定的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签订合作协议,明确服务人员、服务内容、违约责任等。在课后服务过程中,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加强全过程监管,落实安全责任,组织相关人员制定评价细则,对机构服务质量、学生满意度、家长满意度等进行评价。
此外,威海市严格退出机制,于明伟对此表示:“对出现影响学校教育教学秩序、考核未达到要求或综合满意度低于80%等情况的服务人员,出现擅自变动服务内容、降低服务标准、开展商业推广性质活动等情况的培训机构,区市教育主管部门可终止合作。被中止合作的校外培训机构,由各区市通过官方网站等途径向社会公布,并且三年内不得承接本区市校内课后服务工作。若发生学生安全事故,合同立即终止,并追究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
2022年春季学期,威海市环翠区、荣成市、乳山市等3个区市率先遴选了首批42家非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入校参与课后服务工作,含12家科技类、15家体育类和15家艺术类机构,提供了包含轮滑、跆拳道、机器人编程、乐器、舞蹈等多种素质类课程,进一步丰富了学校课后服务课程体系,提升了课后服务的吸引力。
作者:冀春鑫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