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学前教育置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把争创“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作为提升区域学前教育保障水平的核心动力,形成“政府主导、国企协同、全域一体”的发展模式。目前,学前三年毛入园率145%,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97.25%,优质园占比95.83%,实现了区域学前教育由“基本普惠”向“优质普惠”的跨越发展。
强化政府主导,补齐短板抓建设
园所建设规划科学布局。实施“政府+国企”协同办园模式,将幼儿园建设工作列为“为民办实事”重要内容,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建设。自2021年以来,全区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1所,增加普惠性学位2430个;完成民办园转公办园3所,增加公办学位84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由39.49%提升至57.54%,持续优化学前资源供给结构,全面消除区域内幼儿园“超大班额”及群众“入公办园难”等问题。
居住区配套园整治成效显著。将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建设规划,建立“规划—建设—移交”全链条监管体系,成立工作小组专题研究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整治工作,对纳入整治台账的13所城镇居住区配套幼儿园按时间节点办成公办或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由96%提升至97.25%。
优质普惠园占比持续提升。发挥“公办示范带动民办发展”帮扶作用,实施“创建—评估—整改—提升”闭环管理模式,将省级优质园申报与动态督导相结合,建立“一园一策”发展档案,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优。近3年,省级优质园占比提升20.83个百分点。
统筹增优改薄,扩优补强促发展
持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与区域管理体制相适应的生均拨款、收费、资助一体化学前教育经费投入机制。自2021年以来,累计投入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1.4亿元。为保障幼儿园持续稳定发展,创新实施“镇街办园财政奖励”机制,将每班奖励标准从15万元提高至40万元。
优化普惠民办园扶持标准。建立“生均补助+提质奖励+专业扶持”三位一体激励机制,按照810元/生/年和910元/生/年的标准实施差异化补助政策,对新认定的省级一类及省级示范园分别给予5万元和1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完善民办幼儿教师培训网络,将民办幼儿教师纳入全区教师继续教育体系。
动态调整教师配置管理。建立“师生比动态监测+教师配比弹性调整”机制,按“两教一保”标准,近3年招聘公办教师151人,全区公办幼儿园公办教师占比96.35%。同时,定期进行城乡园所教师交流轮岗,实现教师资源全域均衡配置。
深化综合改革,提质增效助跃升
实现共同联合发展全覆盖。依据园所区域分布和发展水平差异,建立城区园与乡镇或薄弱园“1+N”结对机制,将48所幼儿园组建为六大发展共同体,通过“管理输出+资源共享”模式,推进共同体内规划布局、师资管理、保教工作、教研活动、资源配置、规范监管、家园共育等全域一体化管理。
打造联合教研机制提质量。构建“区级统筹—共同体联动—园所实践”三级教研体系,实施“6+6+1”质量提升工程,开展以问题为导向的区级教研、观摩交流等专题活动50余次,引领教师全面深化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幼儿园课程改革与研究,切实提升区域保育教育质量。建立“请进来+走出去”“线上+线下”交流机制,组织全区园长、骨干教师赴北京、浙江、重庆等地学习先进经验。
搭建协同育人平台展实效。依托威海经区家长学校总校暨家委会建设指导中心,开展“优秀父母养成计划”活动,打造“集中+常态”的家长学校办学模式,家庭教育经验多次在全国、省、市级交流,形成“家园社”共育新样态。
聚力成果转化,提能换新展新颜
坚持“以评促建、以研促改、以创促优”,推动学前教育成果实现“三个转化”。一是教学成果转化为育人实效,先后获得省级优质课13个,省、市级教学成果10个,市级以上课题35个,市级以上经验交流或获奖150余次,出版专著7本,在国家、省、市级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二是师资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先后培育省、市级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先进个人15名,全国优秀教师、省级特级教师、“四名工程”、市学科带头人和教学能手23名;三是示范创建转化为品牌效应,成功创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入选“山东省第二批省级游戏活动实验区”,建成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3所,获评省级学前教育教研基地、省级多元协同育人共同体实践基地、省级家庭教育示范基地等。
(作者单位系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教育体育服务中心)
作者:孟凡杰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威海荣成市在校园餐原材料供应上坚持关口前移、源头治理,在“原料采购—净菜加工—安全检测—原料配送—供货验收”等关键环节落 ...
近年来,威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将学前教育置于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