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名单揭晓,山东2人入选!
发布时间:2025-01-13 15:28 来源:山东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姜玉蕾 A+A-
-分享-

  1月8日,《中国教育报》2024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名单揭晓,经过层层申报和严格评选,10位来自全国各地学校、教育局、教研单位的阅读推广人荣登榜单。其中,山东2人入选,他们分别是聊城市莘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高光、临沂市沂水县教育和体育局原副局长张在军。

  让我们一起走近高光、张在军,聆听他们用文字讲述自己推动读书的故事——

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悦读者

山东省聊城市莘县教育和体育局副局长 高光

  我一直认为,只有教师成为爱读书的人,才能引领学生读书;只有教师成为终身学习者,才能引领学生成为终身学习者。几年来,无论从事学校管理,还是区域教育管理,我都把教师读书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悦读者”是我的阅读主张,也是我的教育理想。为了这个教育理想,我在坚持个人读写的同时,努力搭建平台,举办活动,营造氛围,让教师读书逐渐成为当地教育的亮点。

  搭建读写平台,赋能教师成长。我在县实验小学工作期间,每年举办教师读书交流会,开展“我的教育故事”征集活动。2020年春天,学校创办“小石榴读书会”,搭建“小石榴读书”公众平台,组织线上线下读书交流,编辑刊登教师作品。2021年暑假,我调到县教体局工作,平台服务范围拓展到全县中小学。5年来,“小石榴读书”平台为全县教师开设专栏,发表原创文章2000余篇,阅读量80万,涌现出200余名爱读书、善写作的教师,平台已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读书名片。2024年暑假,在叙事教育倡导者王维审指导下,莘县成立“叙事者”种子教师团队,启动“教师读写素养提升工程”,规划年度读写计划,每月共读一本书,每周提交一篇教育叙事,每月举办两次成长活动,种子教师们正以个人读写带动更多教师打开教育的另一扇窗。

  校长共读共研,引领读书风尚。一名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的一项重要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阅读,引领教师阅读。几年来,县教研室组织校长共读共研,通过校长成长引领学校读书风尚。2021年以来,我们组织校长每学期共读一本教育专著、举办一次线下读书交流,县教体局公众号开辟“校长谈教学”“双减大家谈”等栏目,驱动校长读书,引领教师读书。两年来,全县先后有两所学校获评省级书香校园,十余名校长出版个人教育专著。2021年以来,围绕“留下美好的乡村教育记忆”的教育愿望,我们启动农村一般小学校长论坛,4年来先后邀请赵章靖、朱忠琴等6位教育专家指导引领,共读教育专著12册,举办现场交流12场,一批有情怀、有思想的农村小学校长成长起来,带动更多教师扎根基层沃土,绽放青春芳华,助力乡村教育振兴。

  推进诗歌教育,浸润美好心灵。黄荣华老师说,在功利世界中最“无用”的诗,在唤醒性灵上却最“有用”。2021年,县教研室以樱桃园镇谷疃小学为试点,引进“是光诗歌”项目,建构“诗歌+”系列课程,通过诗歌诵读、诗配画、韵律操、四季诗歌等活动,让诗歌与“五育”融合,形成鲜明的办学特色。2022年以来,县教研室举办4次现场推介活动,目前,诗歌教育已覆盖全县8个乡镇15所学校(含2所初中),受益学生达6000余人。

  行走在读书写作的路上,我见证着许多教师的成长,也遇见了更好的自己。4年来,我阅读了《教育漫话》《民主主义与教育》等大量教育专著,撰写读书札记300余篇,发表读书文章40余篇,出版教育随笔《教育是一场温暖的修行》。时光不弃,未来可期;以书为友,受益终身;与书为伴,行以致远。愿大家都能在书籍里阅无止境,在人生中游刃有余。

  影响我的一本书:《做有温度的教育》

  《做有温度的教育》是江西省弋阳县教育体育局原局长方华的一本教育随笔。这是一本教育管理实践的书,一本教育本质追问的书,一本乡村教育守望的书。这是作者系统推进县域教育改革的实践和思考,更是他县域教育生态改良的奋斗足迹和心路历程。

  2021年,我由学校调到县教体局分管教学业务工作,这本书对我的教育实践有直接的指导,对我的教育思考有深刻的启发。教育是一门实践科学。4年来,我坚持走进学校,走进课堂,“对分课堂”“全科阅读”等改革项目正在一线发生。教育要按规律办事,教育是唤醒,是慢工。4年来,我们成立学科教研团队,关注青年教师培养,搭建教师发展平台,让教师从专业成长走向生命成长,在精神幸福中教书育人。

推动阅读重在日积月累

山东省临沂市沂水县教育和体育局原副局长 张在军

  回想前半生,半辈子跟书打交道。我的人生启蒙老师是民间故事和小人儿书。

  1964年冬天,我出生在沂蒙山区腹地一个四崮环绕叫西棋盘的小山村。从记事起,每到夜晚,总喜欢听奶奶讲故事。奶奶是大户人家出身,《三侠五义》《聊斋志异》,张口就来。

  那时农村最奢侈的文化生活是看电影。记台词方面我特别有天赋,一部电影追着放映队看三四个村就能记住。每放过一部电影,父亲总用鸡蛋给我买一本与电影同名的小人书。靠着这一百多本小人书的引领,6岁上学前,我竟认识了近千个汉字。村里的老人知道我能识字,就用糖果、饼干哄着我给他们念书,小学期间,我给他们念完了《说岳全传》《杨家将》等70多部古唱本。就这样,奶奶讲的和我读的这些民间故事根植进了我幼小的心灵。

  1980年我高考落榜。村支书见我学历最高,就劝说我当了民办教师。我和村支书爬山梁、过山谷,从荒野里召回七大八小30多个孩子,分成三个年级在一间教室上课。为了尽快提升自己,我开始了持续几十年的阅读之旅。方圆20公里内能借到的书,我几乎都借到了。后来,我办了县图书馆的借书证。村学校到县城来回70多公里,我骑着自行车,渴了就在路边喝点儿山泉水,饿了就啃几口包里的煎饼,十几年的时间,几乎每周末一个来回。后来,图书馆特批我一个星期可借20本书。这些书我一个星期要看完,经典处就摘抄,看不过来的就粗略读,差不多读了两千本。有一次,央视《东方时空》记者去学校采访,见我摘抄的读书笔记堆了好几摞,就借秤称了称:38公斤。

  阅读使我的自身素质得到了提升。从23岁开始,我就在省内外介绍“大语文”教育经验。自己从读书中收获多多,自然加大力度要求学生读。

  村小学办公经费一年只有100元钱。没钱买课外书,我就领着学生挖中草药,卖了钱订杂志。每次那份薄薄的《少年月刊》一到,孩子们就迫不及待抢着读。我请村支书把村里的党报党刊拿给学生看,副刊的文章让他们爱不释手。高年级学生遇到不认识的字就查字典把读音注上,好帮助低年级学生看懂。

  学生读报刊,读产品介绍,读药瓶上的说明书。再训练他们“读”无字的书。“读”星空、月亮,“读”春华秋实,“读”农耕收获。野外观察,现场口述。目之所及皆是素材,心中所想都是文章。日复一日,经年累月。学生们综合素养有了很大提升,作文在全国发表、获奖一百多篇,县教委专门印发了《张在军和他的山芽芽》推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一件事刺痛了我:上级派农技员到各村现场指导推广地膜覆盖技术,技术员一走,村民就赶紧把地膜收起来,他们都说种子不捂烂才怪呢。我心中一个大胆的想法慢慢形成:倡导农民阅读,让农民追梦科学、文明的生产生活。我让学生回家给父母当小先生,和父母同读语文课本。学生阅读带动家庭阅读,推动全村阅读的局面初步形成。

  1992年12月4日,我创办了后来产生广泛影响的农家书屋——沂蒙书屋,提出“民族兴亡,阅读有责”的理念,改编古典名著、编写现当代作品赏析《小学生古诗文分级阅读》等1000万字,出版推动全民阅读的专著《向着梦想出发》,还被授予首届“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我是获奖者中唯一一位教师代表。

  近几年,沂水县委、县政府大力倡导“全民阅读”。以前几十平方米的书屋空间狭窄受限,我借贷新建的1200平方米的新沂蒙书屋投入使用,现充实图书2万册,开设读经诵典、新农村讲堂等活动,琅琅的读书声从这个云雾缭绕的小山村荡漾开去。

  推动阅读30多年,我从青春勃发,到两鬓斑白,使近百万人爱上了阅读。推动阅读仿佛是一场积土成山、日积月累的修行之旅,更是一场春播夏耘、秋收冬藏的农事劳作。“读书”,在我的生命里有着不一般的意义,我也在努力用一生去实践着这一意义。

  影响我的一本书:《唐诗三百首》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朋友送给我上下两卷《唐诗三百首》。这是清代孙洙编选的版本,收录作者77人,多为唐诗代表作家,杜甫、王维、李白、李商隐、孟浩然、韦应物、杜牧等作品均有选入。这些作品大都通俗易解,艺术性较高,编者有选择地加以批语,简明扼要,对读者多有启发。这本书成了学校最珍贵的“镇校之宝”,闲暇时间我领着学生背一背,抄一抄,思绪穿越千年时空,回到盛世大唐。每到放学时间,大街小巷都是学生们“鹅鹅鹅”的吟诵声。

  多年后,这本书在我内心根植下的优秀古诗词的种子开出了令人欣慰的花朵。在该书的熏陶下,我主编了《小学生古诗文分级阅读》《古诗词中的传统节日》《古诗词中的季节时令》等多种古诗文解读。这些书又引领更多的读者爱上古诗词,追梦诗意人生。

(通讯员 姜玉蕾)

作者:姜玉蕾

编辑:白天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临沂玉龙湾小学:四维突破 打造劳动教育新模式

在新时代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劳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山东省临沂玉龙湾小学以“农耕劳动教育”为核心突破口,历经13年深耕细 ...

08-01 10:34中国教育报

“荷”香四溢 育梦远航——山东省曹县魏湾镇中学将荷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

山东省曹县附近有一座大型平原水库——太行堤水库,莲藕种植面积8500亩,盛夏荷花盛开,被誉为“万亩荷塘”,形成“接天莲叶 ...

08-01 11:06中国教育报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 深化教学改革 点燃思维之光

淄博市周村区新建路小学是一所创办于1926年、承载近百年教育文脉的老校,在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浪潮中勇立潮头,持续深化 ...

08-01 11:10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