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父母搬进了城里,我就很少回过老家。可是随着年龄的增长,浓浓的思乡之情渐重,乡愁占据的心灵空间越来越大。
适逢周末,我骑着自行车回了趟老家。邻里街坊见了我,都很亲切地问:“妮子回来了!”浓浓的乡音格外使人感动。“怎么还不买汽车呀?你看人家铁蛋、二妮都买了,你放着钱不花攒着干吗?”
对此,我淡淡一笑,他们哪里知道我的心思:骑自行车回家,就是为了重温那份久久不能忘怀的乡愁。
慢蹬着自行车沿着村中的大街转了两圈,所见之处的变化真是让人感动:原来泥泞的土路,现在都成了水泥硬化路,而且道路两侧都进行了绿化,绿树红花、蝶飞蜂舞,使人仿佛置身于公园之中;原来的泥坯老屋也都成了红瓦房,一排排的,整齐划一,中心大街两旁还建起了不少二层小洋楼,凸显着农村城市化的新气象。其中最显眼的是村西那座刚落成的综合食品公司,那个气派真让人惊讶于时代的变化之快!
出于好奇,我停下自行车走进了公司,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大大的粮仓,这与我记忆中儿时所见的粮囤简直无法比拟。
小时候,存粮食都用粮囤,谁家能有个粮囤,那可算是大户人家了。一般家庭都是用一口小缸盛着少之又少的地瓜干面,那就算是全家的口粮了,平时多是吃野菜的。后来改革开放了,各家都有了自留地,粮食多了,一口小缸不够用了,人们就创造性地发明了粮囤来盛粮食。
至今我还清晰记得当时粮囤的样子:用干泥块垒成一个圆柱形容器,里外两面抹上泥巴,等泥层干了以后,就可以往里装粮食了,这就叫粮囤。为了增加粮囤的容量,还可以在粮囤口上方“圈褶子”(一种用秫秸皮编织成的窄窄的席子)。在当时,谁家的粮囤多,就表明谁家越富有。可是这种粮囤不能移动,而且时常有老鼠光顾,一年下来能被老鼠偷走二三十斤粮食呢。
后来,随着生活的逐渐改善,也加之粮囤制作比较麻烦,又不能移动,于是各家就开始用水泥自制一口口大缸来盛粮食。等把粮食晒干后倒进缸里,在上面铺上塑料布,再在塑料布上撒上一层热乎乎的黄土,最后盖上一块木板,把缸口用绳子牢牢地封住,这就算把粮食入了库。这种水泥缸能移动,又不怕老鼠咬,于是盛行了许多年。但是水泥缸也有一个缺点,就是占地方太多,当时你在秋后到农家串门,准能看到有一间或两间摆满粮缸的大屋。
再后来,改革开放后,多少有点商业头脑的村民,在村里开起了磨坊,一是为村民加工粮食,二是替村民代存粮食,磨坊里的粮仓代替了粮缸。不少人家在收获粮食之后,就不再存到粮缸了,而是直接存到磨坊去,拿回一个小本本,吃粮的时候再拿着这个小本本去领面粉,吃多少就领多少,随时能吃到新鲜面粉。
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越来越高,老百姓收获粮食后,连到磨坊代存也省了,直接销售给这个集粮食加工、存储,各种面食制作、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食品公司。想吃什么面食了,直接到公司里去买,馒头、水饺、面条、窝头、油条、包子……应有尽有,跟城里的超市没有两样。
粮囤,这个曾经用来显示家庭富裕的生活用品,随着生活越来越好,渐渐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线里,可我却依然对粮囤情有独钟。因为它的变化见证了历史的轮回,如同养育我的父辈,沐浴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的风风雨雨,见证了70年来的辉煌变化。
哦,难忘的粮囤!
作者:潍坊市寒亭区恒信明德学校 王乃梅
编辑:冀春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