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灵的农谚
发布时间:2019-11-19 15:32 来源:《山东教育》(小学)作者:昌邑市奎聚街道文山小学 胡振荣 A+A-
-分享-

每年天气最热的时候,人们总会纷纷感叹:“又到熟麦子的天了”。而这时,记忆总会被不由自主地拉回到许多年前那同样火热的夏天。

“芒种前后麦上场,男女老少昼夜忙”,芒种一到,抢收麦子就摆上了农人们的议事日程,成为最紧要的事。

麦收的前提工作是“压场”,就是选一块合适的土地,用铁锨或锄头翻过后,在上面洒水,然后均匀地铺上陈旧的麦秸,拉动碌碡绕场转动,将翻过的土压实、压平。为保证场院地面的平整,这些工作要尽量赶在日出前完成,而且碌碡不能用牛,必须全程人力拉动。所以每当这时,在薄薄的晨雾中,到场弥漫着拉动碌碡时发出的“吱吱扭扭”的摩擦声和人们丰收在望的喜悦欢笑声。场院上,大人负责翻动被压实的麦秸,孩子们则拉着碌碡满场飞奔……等太阳升起后,再将麦秸扫除,让阳光将湿润的场地晒干备用。

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选择一个晴朗的日子,正式开启抢收大战。“麦熟九成动手割,莫等熟透颗粒落”,那时收割麦子的工具只有镰刀,进展非常缓慢,而“麦熟一晌,虎口夺粮”,所以人们往往会提前一到两天就开镰收割。

“麦收无大小,一人一镰刀”,天刚蒙蒙亮,麦田中的男女老少就开始了抢收大战。镰刀割麦可是一个技术活:人深蹲在地上,将收割的小麦夹在两腿和身体之间,还要不影响往前挪动。割得差不多够一捆了,再割下两把小麦顶端对齐打成结铺在地上,把夹在身上的麦子压在结上,然后继续重复下一轮……随着时间的推移,太阳光渐渐变得火辣起来,蹲在麦地里时间久了,腿麻腰酸,而且不透一点风,可以说是又热又累。对当时的孩子来说,更是一种苦差事,往往割不了几下,就要站起来看看遥不可及的麦田尽头和离自己越来越远的家长,又只能咬牙坚持下去……

     这样熬过3、4天后,才可以将麦子全部割完。割完的麦子用牛车或地排车运回家,用铡刀铡下麦穗后翻晒晾干后堆成麦垛,等待“打场”。

    “打场”对农人们来说也是一项大工程, 首先需要先对村里仅有的几台脱粒机进行预约,“脱粒机,好又快,一天能打百麻袋”,但单凭一家一户的力量根本没法完成,必须要左邻右舍进行联合协作。

一时间,机器轰鸣,人声鼎沸……为保证脱粒彻底,往往在完成麦子的第一遍脱粒后还要再进行第二次。等全部完成后,人们顾不得休息,基本还是原班人马要再到下一家去接着轮轴转……实在吃不消了,人们就会在嘈杂的麦场上躺在麦秸上短暂休息一下,然后起来接着干。

    “麦子入场昼夜忙,快打、快扬、快入仓”,打完场后,剩下的工作就是扬场和入仓了。将堆积在麦场上的麦粒找一个有风的天气扬撒一下,去除麦糠,然后翻晒2-3个日头,就可以趁热入仓。由此,经过大约7-8天的忙碌,一季的麦收工作就宣告基本结束了。

当然,这一切是建立在天气晴好的基础上的,“麦收有三怕:雹砸、雨淋、大风刮”,如果遇到恶劣天气,时间自然会延长,也会让农人们焦虑不已。

后来,收割机出现了,“面朝黄土背朝天,腰酸腿疼割得慢,收割机过去一大片”,它的出现把人们从镰刀中解放了出来。而“联合机械收麦强,代替收割和轧场”,联合收割机的出现,使收割机退出历史舞台的同时,又让人们免除了打场的劳累。人们再也不用提前好多天就开始张罗割麦子的事,现在只要看到麦子该割了,拿起电话一联系,很快联合收割机就会来到地头,几十分钟之内几个来回跑下来,全部搞定,用三轮车将麦粒拉回家放在水泥路面晒上几个日头,一季的麦收工作谈笑间全部完成。压场、打场、扬场?没有的事! “三麦不如一秋长,三秋不如一麦忙”?那都已经是老黄历!

     一直以来,农谚作为中国北方农业生产经验的概括,对指导农事活动极有裨益。但现在,一些农谚过时了,失效了,没用了……而这,不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的经济社会所发生的翻天覆地变化的最好体现吗?

其实,这变化为我们所带来的,不单单是让陪伴了几代人的碌碡、镰刀等器物伴随着那个年代走进历史博物馆,也不是简单的让我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是从衣食住行等各方面都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变化:想想以前的“缺衣少食,吃了这顿愁下顿”曾经是几代人“心中永远的痛”,而现在,还有多少人在为吃穿发愁?再看看曾经的茅草屋换成高楼大厦,以前是靠双脚行天下,现在是汽车代步……这点点滴滴,不都是祖国发展所带来的吗?

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更加光明的前途一定会在不远处等待着我们……

作者:昌邑市奎聚街道文山小学 胡振荣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