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因为名额少、难度大,农村教师晋升正高级职称基本上是一种奢望。现在,随着基层中小学教师高级职称制度的实施,农村教师晋升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务资格的希望越来越大,同时也进一步激励广大乡村教师干事创业的热情。”前不久,年仅45岁的峄城区古邵镇中学的白雪垠老师,顺利通过了中小学正高级教师职称评审,心情格外高兴。
与白雪垠一样,在2024年度通过的全市中小学正高级职称41人中,来自农村基层的教师就有11人,占比达27%,更加吸引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有奔头。”
“强教先强师,发展乡村教育,教师的作用尤为关键。”在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光明看来,乡村教师不仅是当前优质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也是推进乡村振兴必不可少的中坚力量。为此,我市在加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持续发力,补短板、强弱项、提质量、促改革,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学历较高、素质优良,活力充沛且热爱乡村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建好周转房,让乡村教师乐教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乡村学校建设投入的不断加大,乡村学校的硬件建设,虽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作为“软件”的乡村教师队伍问题,依然是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乡村学校要想办得好,就要在政策和待遇上给予农村教师更多的倾斜,建设一支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才有可能。为此,枣庄市编制了《枣庄市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工作方案》,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全市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实施意见》《关于为教师办好十件实事的通知》等政策文件,着力解决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教不好”等问题。
针对不少农村教师住房特别困难,特别是一些年轻教师天天走教,存在很多安全隐患的实际,我市实施了“教师周转宿舍房”建设项目工程,切实解决乡村教师住宿、热水热饭、降温取暖、洗浴如厕等实际问题。几年来,全市共投资9000万元,新建、改扩建周转宿舍800余套,全力保障乡村教师“教有所居”。
在周转房建设上,我市做到因地制宜、因校施策,统筹利用现有富余资源,通过规划新建、利用赋闲用房改建、租用社区居民住宅房等多种方式,不断加大教师周转房建设力度,解决了一批居住较远教师的交通困难,特别是有效缓解了近几年新入编的外地教师的住房问题,让他们真正全身心投入教书育人事业中。
干净的白墙,崭新的地砖,明亮的灯光,柔软的沙发和床铺等,显得温馨又舒适。在市中区税郭镇中心小学,该校将富余的办公室,按照标准要求改建成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同时,配备了空调、热水器、席梦思和衣柜等,各类生活用品一应俱齐。“学校提供的周转房别致温馨,各种生活必备物品齐全,而且还不用交租金。”省属公费师范生王丽激动地说,生活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自己一定要努力工作,教好学生。
加快乡村青年教师的锻炼培养
今年8月份,90后乡村教师刘敏,被任命为峄城区底阁镇朱官庄小学校长。从一名普通教师到教研员再到管理者,她默默奋斗了10年。“2012年大学毕业,我通过事业编考试成为一名教师。本来,有机会留在城区学校任教,但因为从小在农村长大,深知农村学生对知识的渴望,便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我的母校任教。”刘敏说。
因各项工作成绩突出,刘敏被评为“枣庄市具有突出贡献的先进个人”,还被推荐为“全国乡村优秀教师培养奖励计划候选人”。她表示,要通过努力让父老乡亲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让更多的农村孩子通过努力走出农村,拥有更广阔的空间。
刘敏只是农村优秀教师的一个代表。加快乡村教师的锻炼培养,一直是我市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头戏”。为此,我市实施乡村名师牵引行动,在枣庄“三名”(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骨干教师、教科研等评选工作中,针对乡村教师实行计划单列,尤其是建设工程培养人选,实行订单式培养,在课题研究、项目培育、业务表彰、综合荣誉等方面,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或不占名额推荐,引领他们快速成长。同时,在“三名”领航工作室及学科中心团队建设过程中,实行全市统筹推荐,并遴选一定比例乡村优秀教师作为成员参加。
枣庄市还实施了市乡村优秀青年教师培养计划,遴选了50名市级乡村优秀青年骨干教师予以重点培养。建立“规范+科学”教科研工作机制,加强课题研究过程管理,完善了课题申报培训、中期检查、结题专项培训工作机制,除课题有关人员参加外,每次把乡村骨干教师纳入培训范围,提升乡村教师教科研能力。
为让乡村教师业务素养得到提升,自2023年秋季开始,枣庄市又建立义务教育阶段教师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教师聘用以结对帮扶学校为基础,第一个聘期在城区学校,实行团队导师制培养,第二个聘期在乡村学校,实行目标考核制。两年来,全市年度轮岗交流人数均在3000人以上,均超过应交流轮岗总数的10%。2024年春季学期,交流轮岗人数3287人,在“微循环”的情况下实现了“大调整”。
此外,枣庄市还不断强化教研支撑的引领作用,建立起市、区(市)、校三位一体的教研工作推进机制,通过实施全域整合、强弱联合、城乡组合,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以“名校+村校”“强校+弱校”为原则,组建成立区内外“学校联研共同体”、城乡教研共同体。
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单波说,全市成立“1+X”(1所优质学校+若干所薄弱学校)学校联研共同体123个,建成学科中心团队38个,成立市级兼职教研员工作室1097个,选聘国内课程教学指导专家40位,实现城乡学校、学段、学科全覆盖,有效提升了乡村教师的教学理念。
多点发力,
让农村教师享受待遇红利
教师是乡村教育的灵魂,是办好乡村教育的关键。为保障乡村教师待遇,让乡村教师安心从教,枣庄市不断探索、着力建设素质过硬的乡村教师队伍,多点发力,加大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倾斜和支持力度,让农村教师享受待遇红利。
为切实保障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我市紧紧抓住“乡村教师工资县级财政承担”这个关键点,先后两次由市政府召集“县管校聘”改革推进工作会议,集中力量破解实施“县管校聘”管理改革的最大难点。2020年年底,我市全面实现乡村教职工经费县级财政承担,确保了城乡教师工资在体制机制层面的无差别化,为强化县域内教师统筹调配理清了障碍,从而确保乡村教师队伍的长期稳定。
在此基础上,枣庄市按照“总量控制、城乡统筹”的原则,建立了县域内中小学教职工动态调控机制,并实行年度核定微调。与此同时,借力联盟化集团化发展以及义务段教师农村学校服务期制度改革,大力实施常态化校长教师交流轮岗,试点义务段新任职教师乡村学校服务期制度,试行城乡捆绑聘用。
在职称制度改革上,全面落实“定向评价、定向使用”基层职称制度。从2020年起,对在乡村工作满10年、20年、30年的教师,实行不受岗位结构比例限制申报的政策,充分释放改革红利。
“枣庄市共有乡村教师14055人。其中,目前有正高级职称教师25人,高级职称教师2822人,占比20%,高于城区比例。”市教育局副局长朱卫介绍,基层职称政策实施以来,全市共有2548人取得基层高级教师职称。
“因年龄结构老化,导致乡村职评难已不再是问题。基层留不住人的问题有了解决的钥匙,也让农村教师看到了晋级的希望,极大地激发了乡村教师队伍的活力。”市教育局人事科科长周楠说。
在待遇保障层面,枣庄市还以市委领导牵头落实人大政协提案建议办理为契机,深入摸底调研乡村教师队伍发展需要,全面提高班主任津贴,将义务教育段提高到500元、高中段600元;实施了乡村教师年度体检制度,将教师体检标准提高到每年不低于500元,并建立乡村教师健康档案,充分调动了广大教师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了乡村教师的幸福感。
与此同时,枣庄市还对农村教师发放乡镇特岗津贴补贴,按照乡镇工作的教师前两年每月补贴200元,以后每增加一年每月增加10元的标准执行。部分区(市)在此基础上,适当提高了偏远镇教师津贴补贴标准底限及年度增加额度。落实乡村学校特级教师岗位计划,共设置农村特级教师岗位53个,并已兑现农村特级教师津贴待遇。
“多措并举、精准施策的农村教师培养体制机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乡村教师热爱乡村,扎根乡村。”王光明说,一支稳定而优秀的乡村教师队伍,不仅能够助力枣庄乡村教育振兴行动,提升乡村教育质量,而且对于促进教育综合改革,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
编辑:白天
审核:周玉森
近日,在枣庄市台儿庄古城学校,红色电影《雷锋》正在多媒体教室里上映。随着剧情的深入,该校“尚美班”学生被雷锋“服务人民、 ...
舞狮表演、踩高跷、扭秧歌……每到周末,滕州市龙阳镇龙山快乐成长营就变成了孩子们欢乐的海洋。龙阳镇利用闲置场所创办集学、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