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各地 > 淄博 > 正文
124744名小学生接受服务!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市教育局召开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推进会
发布时间:2021-04-27 20:42 来源:淄博教育发布 A+A-
-分享-

4月26日下午,淄博市教育局召开课后延时服务工作推进会,全市各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围绕“聚焦群众急难愁盼,提高课后延时服务质量”展开交流研讨。会议邀请市政府研究室同志参加。经过近一个月的积极推进和探索,我市的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呈现出机制逐步完善、覆盖面广,服务内涵丰富、接受度高,服务形式多样、呈现效果好等特点。

张店区精心组织、科学统筹,实现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动员部署、舆论宣传、家长意愿征集、全员接纳、财政保障、监督指导六个100%到位,解决了下午“四点半”家长接孩子难题。

图片

淄川区罗村实验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开展足球集训

淄川区各学校已累计开发了科学素养类、体育素养类、艺术素养类、信息技术素养类、国防教育类5大类、60多种课后延时服务课程。成立课后延时服务家长志愿队,开设“家长大讲堂”,部分学校邀请校外专业人员或高校大学生志愿团队,开设器乐、声乐、口才、围棋等特色专业课程,发展学生特长。

博山区依托7个教育共同体,编写了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开展过程中的相关制度,为课后延时服务工作顺利推进做好保障工作。举办小学课后延时服务第三方社会机构和学校(家委会)双向选择会,实现课后优质服务最大化。根据部分学校实际情况,积极为学生午休提供便利。

图片

图片

临淄区玄龄小学课后延时服务:需托尽托溢温情 提质增效育君子

临淄区统筹区域实际,建构学校课后延时服务课程体系,因校制宜、因生制宜、“一校一案”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着力减轻学生校外课业负担,全力满足学生素质个性发展需求。

图片

周村区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志愿者团队成立启动仪式

周村区着力加强“三支队伍”建设。一是积极引导教职员工主动承担课后延时服务工作,发挥爱好特长,尽可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二是充分发挥家长委员会作用,积极邀请有一技之长的家长参与学校课后延时服务。三是与全区14家协会组织达成共识,组织成立周村区小学生课后延时服务志愿者团队。

图片

高青县千乘湖小学课后延时服务:快乐英语

桓台县鼓励各学校因地制宜、因校制宜,打造富有地方特色、体现学校文化的课后延时服务品牌。桓台县城南学校课后服务活动项目已多达26个,包括学习类、体育类、文艺类、科技类等多个类别的活动。

图片

高青县千乘湖小学课后延时服务:手绘板

高青县田镇学区中心小学依托五彩课堂和学校中心队,将快乐学乐器、我的足球梦、花样跳绳、无人机、门球、冰壶、轮滑等兴趣教学融入到课后延时服务中。

图片

图片

沂源县:做精做优做实课后延时服务解决群众所盼

沂源县积极完善课后延时服务保障机制,做到课后延时服务教师、服务场地、活动器材、安全巡查“四落实”。因地制宜,根据学生兴趣特点和身心特点丰富课后服务形式,开展兴趣小组活动和各类社团活动。

高新区各学校结合学校实际,开展“规范化”和“社团化”的课后延时服务工作,不断升级课后服务内容,充分发挥教师特长以及功能教室、运动场地等优势,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各校成立了舞蹈、口风琴、足球、绘画、书法、电脑绘画等多个社团。

经开区不等不靠成功破解坐校车学生参与难题。南定小学通过实地调研,确定符合校车接送的时间。积极与校车运营公司协调,取得校车公司支持,保障学生课后服务时间。

文昌湖区努力做到四个“下功夫”,一是在校长指导上下功夫,二是在服务方式上下功夫,三是在师资培养下功夫,四在是灵活安排时间上下功夫。

会议强调各区县要按财政经费补助标准足额拨付课后延时服务经费。要“一人一案”解决部分教师因参加课后延时服务不方便接自己孩子放学问题,让教师能安心做好课后延时服务工作。下一步将对各区县开展课后延时服务进行督导,定期对各区县和学校延时服务情况进行检查和通报。

据了解,截止目前,全市353所小学(含九年一贯制小学部)开展了课后延时服务,课后延时服务提供率达100%,其中有课后延时服务需求的学校共304所,接受课后延时服务的小学生数达124744人,实现了课后延时服务全覆盖、零拒绝,赢得了社会广泛赞誉!

 


编辑:白天

相关阅读

为课堂注入“山河之魂”——淄博市积极构筑初中地理实践“育人引擎”纪略

“从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在淄博柳泉中学,“行走的课堂”点燃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在黄河岸边,他 ...

08-11 09:5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