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大援鄂战“疫”一线的故事:待到迎春花开时,我们将凯旋!
发布时间:2020-02-19 10:13 来源:青岛大学 A+A-
-分享-

抗“疫”期间,青大附院有这样一群善良的医者护士们,他们响应号召集合并奔赴前线战场,抵达湖北后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他们敬业的职业精神令人钦佩,让我们深入了解这群医者们的故事。

“为了患者,吃再多苦也值得”,青大附院支援湖北医疗队

1月24日除夕夜,青大附院感染科医生秦文接到紧急通知,作为山东省第一批转接前往武汉支援。2月2日,青大附院10名医护人员组成山东省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出征。2月9日,青大附院再响集结号角,深夜1小时132名医护人员集结完毕,由医院副院长牛海涛带队,并于当天下午抵达武汉。三次出征,前后从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性疾病科和重症医学科抽调143名医护人员,其中不乏“身经百战”的重量级专家。这种规模的前线支援青岛第一,在山东也要位于前列。青大附院143人支援武汉,面对艰难的处境,他们将所有爱心与耐心留给了患者。

2月13日,副院长牛海涛和医务部主任孔心涓在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内工作

副院长带队,55岁呼吸科主任为专家组长

在青大附院的所有队伍中,132名医护人员组成的队伍最为庞大,这支队伍由医院副院长牛海涛带队,医务部主任孔心涓和护理部主任魏丽丽为副队长,55岁的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于文成教授为专家组组长,支援实力十分雄厚。从组队到正式投入工作,这支队伍仅仅用了46个小时,展现“召之即来,来之能战”的实力。

2月10日晚,牛海涛带领队伍前往武汉同济医院接管病区

副院长牛海涛在整个队伍中起到主心骨的作用。他不仅要对接支援的武汉同济医院,还要明确医疗队分工,保证后续在前线医院的工作顺利进行,除此以外,他心里最重的任务就是保证整个医疗队队员的健康。

对接工作,他冲在最前;进驻医院,他冲在最前;就连日常生活中一些防控的小细节,他都要做到位。牛海涛带领团队将队伍在武汉居住的酒店自行做了区域划分,分为清洁区和污染区。所有队员从外进入酒店,也可以尽最大可能减少污染,保证安全。

“我们希望尽快取得胜利,但也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作为青大附院援鄂医疗队队长,我会照顾好战友,力争让每个人都能在春暖花开时毫发无损地凯旋。”牛海涛说。

部分医疗队员在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内合影

55岁的呼吸与危重医学科主任于文成是医疗队专家组的组长,他也是此次出征队伍中年龄最大的医生。“身经百战”的他经历过抗震救灾、非典救治,如今再次驰援前线,他感觉责任重大,但却信心满满。

医疗队接管一个重症病房,管理50张床位,17个病房,所有的重症患者的病况他要一一知晓并给出治疗方案。2月9日到达武汉的他几乎一直呆在病区,没有片刻休息,连和家人多说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此次我们呼吸科抽调了多名医生护士上前线和进入医院隔离病房,剩下的人工作压力也很大,大家都很辛苦,但相信我们会早日战胜疫情。”于文成告诉记者。

为了患者,吃再多苦也值得

42岁的赵京明是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病区副主任,也是青大附院第二批援鄂医疗队的队长。来到武汉同济医院支援10多天,对于前线工作,他已经从最初的担心变为轻松应对。查房,熟悉每个病人情况,和其他医生商量救治方案,赵京明奋斗在一线,没有半句怨言。

开始进入隔离病区时,三级的防护标准让赵京明很憋气,原本一些极其简单的动作因为厚厚的防护服、口罩、护目镜变得迟缓,也给赵京明增添了一些负担。但是一想到给患者治病,赵京明忍下了所有困难。“几天下来后,我自己的呼吸道都被憋得特别不舒服;一直憋气,五层的防护遮挡让我感到窒息,都快晕倒了,但是只能尽量坚持,毕竟还要给病人看病。"赵京明告诉记者。

为了不浪费穿脱防护服的时间,赵京明即使不舒服也一直忍了下来。

徐涛和同事在隔离区病房内

2月12日凌晨1点多,徐涛刚和其他4名医生、10多名护士从武汉同济医院院区回到休息的宾馆,这也是他近几天难得睡个整觉。徐涛是青大附院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的医生,132人医疗队队员之一。这次上前线支援,他成为隔离病区的一名一线医生,需要大体掌握整体病人情况,并重点负责几个重症患者。每天在医院工作8小时,徐涛有说不出的紧张与焦虑。“我一直在想患者会不会情绪激动,对我们有所防备,但是进入病房那一刻,所有的紧张和焦虑没有了,所有的困难也都没有了,首先想的是怎么给他们看病,让他们舒服一些。”

徐涛告诉记者,由于一些年龄大的患者说武汉方言,不会普通话,为了能让患者明白自己的意思,他都是用各种姿势进行比划,直到那些老爷爷、老奶奶明白为止。“这些患者都非常善良,他们知道我们是来给他们看病的,对我们也非常配合,看到他们我就想到了自己的亲人。”徐涛说。

为了能够打赢这场“疫战”,在牛海涛和于文成两位教授的带领下,徐涛等医生还要在值班之余学习新冠肺炎患者的救治标准,不敢有丝毫松懈和怠慢。

大爷,我就是您的“左膀右臂”

张丙良在隔离病房内工作

青大附院器官移植中心肝外科护士张丙良是第二批援鄂的队员,在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照护重症区的重症者。平时不仅要给患者插氧气面罩、打针喂药,有时还要承担患者部分饮食起居的工作。

所有患者中,令张丙良印象深刻的是一位80岁左右的大爷。

老人属于重症患者,身边没有家人照顾,平时主要张丙良来负责看护。一次下午2点巡视病房时,张丙良发现老人还没吃上午饭,经过询问,张丙良得知老人的饭菜已凉,但是又不想麻烦病房里忙碌的护士,只好自己挨饿扛着,想打完针自己去热饭。知道“真相”的张丙良把老人“数落”了一顿:“人是铁,饭是钢,不吃饭就不能增加免疫力,就不能很快好起来,你以后告诉我,我来帮你热。”

老人不能吃太硬的米饭,张丙良就细心地往米饭中加了汤和菜,看到老人高兴地吃上热乎的饭菜,张丙良心中有说不出的高兴。下午4点,张丙良与其他同时交班,脱去繁重的防护服,此时他已经浑身湿透。“真心希望如约而至的不止春天,还有疫情过后平安的每个患者。”张丙良告诉记者。

“患者就是我的亲人”,医院最年轻的护士长孙珊珊

有人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治病救人,与死神抢人罢了。”在青大附院132人支援湖北医疗队的队伍当中,有一位医院最年轻的护士长——28岁的孙珊珊。她主动请缨去前线支援,在护理工作上尽心尽力,发光发热,将患者当亲人,赢得患者信赖。

青大附院副院长、肿瘤精准医学中心的负责人张晓春评价她:“像一个闪闪发光的小太阳”。

成为医院最年轻的护士长

开朗、阳光、有干劲,这是孙珊珊留给许多人的第一印象。27岁是,她便以精湛的业务水平和出色的表现成为青大附院肿瘤精准医学中心的护士长,也是最年轻的护士长。

在领导和同事的眼中,她工作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展示出不同于年龄的成熟。在对待患者上,孙珊珊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想把最好的护理服务给患者。

科里60多岁的患者大姨说,“看到珊珊,心理就轻松了很多。”肿瘤患者几个星期就需要来医院做一次治疗,所以很多患者家属都点名请“孙护士长”来输液、换药,珊珊手头再忙,也会放下纸笔,先给患者做治疗。

孙珊珊与同事一起加油

主动请缨去前线

春节期间,本该有7天年假的孙珊珊因为科里病人的需要,在大年三十才回济南与家乡的父母团聚。春节假期,她每天都在关注疫情的最新情况,当了解到武汉疫情越来越严重时,就产生了去一线支援的想法。初三返青上班后,她主动请缨,多次向领导提出报名参加赴武汉医疗队,奔赴一线。“很幸运,没想到这么多报名的人里,我就被选中了。”孙珊珊告诉记者。

正月十五元宵节的晚上12点,孙珊珊接到出发的通知。她偷偷收拾好行李,瞒着家人,第二天踏上了去武汉的路程。没来得及剪头发,第二天早上,她请同时帮忙剪短了头发。出发前,副院长张晓春特意打来电话叮嘱。她告诉珊珊,很支持她的选择,这是他们全科室的光荣,一定要加强防护,安全归来。

患者就是我的亲人

到达武汉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后,2月10日晚上9点,孙珊珊作为第一批进入重症病区的护士进入病房。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后,连平日里最扎实的打针也遇到了“阻碍”。“患者血管状态差,加上防护服阻碍,打针变得很困难,幸亏我和同事们基本功扎实,凭借经验也解决了这些难题。”孙珊珊说。

隔离病区里的孙姗姗坚强乐观

在病区里,孙珊珊把患者当成了亲人。不仅护理上非常上心,在生活上,也尽力帮助患者。“我把自己的一些零食和吃的分给了患者,看到这些,他们心里更暖了,和我的关系也近了。”面对接下来的日子,孙珊珊表现得非常乐观。她坚信:“黑暗总会过去,黎明的曙光终会到来。”

“今年的迎春花定会按时开放”,援鄂医疗队队员翁韵琦

“爸,你这病还没好利索,好好养着。我这边一切都好,不用担心。”2月9日14时,一直等包机落地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早上7时就理解的翁韵琦才敢拿出手机给父母说一声自己来了武汉。跟父母和儿子打了一个不到一分钟的电话报个平安后,翁韵琦跟着青大附院派出的第三批支援湖北医疗队的131名同时走上了“战疫”第一线。

出征前的翁韵琦

彼时,翁韵琦80岁的老父亲刚刚因腿部血栓出院回家休息,需要人照顾。

翁韵琦和同事们一起出征

召必战,战必胜!新冠肺炎来势汹汹,湖北饱受病毒肆虐,各地医疗队紧急驰援。截至目前,山东已经派出十批医疗队支援湖北,包括青岛在内,全国已经有1499名像翁韵琦一样的医务人员紧急赶赴湖北。

在一次次救死扶伤、逆流而上的英雄事迹中,这些原本默默治病救人的白衣天使在人们的视线中逐渐清晰,而他们对待疫情的大无畏精神,采访中对战胜疫情的必胜信心,也不断湿润着我们的眼眶......

“爸妈发的短信都忘回了”

到达武汉洪山区的医疗队驻地,放下个人物品,青大附院第三批医疗队的队长、专家组组长等立即赶赴同济医院光谷院区商讨接管事宜,翁韵琦作为医疗队中的一个医疗组的组长留在了住处,紧急处理各种物资调配工作。一夜未睡。

翁韵琦的行李箱

第二天上午8时,距离在青大附院集合出发仅过去一整天的时间,翁韵琦和他的同事们便进入医院开始接管光谷院区整个十楼病区了。“整个十楼病区都是我们的,有50多张病床,满员状态,不管医生还是护士工作量都很大。”翁韵琦坦诚,到达武汉后时间紧迫、任务繁重、压力巨大,是每一位队员都需要面对的。

到达武汉同济医院后,青大附院医疗队迅速进入状态

55岁的医疗队专家组组长于文成,“身经百战”,经历过非典救治、抗震救灾,所有的重症患者病况都要一一跟他汇报并作出治疗方案。2月9日到达武汉的他几乎一直待在病区,没有片刻休息,连和家人多说一句话的时间都没有。

同样感受到时间不够用的还有护士长脱淼,在领导的指导下,白天脱淼要参加各种会议,做好100位护士的工作安排、生活起居照料、后期保障。“真是忙得不可开交,别说给家里打电话了,爸妈发的短信都忘回了。”

出征前的脱淼护士长

“穿上防护服,就不是自己了”

青大附院医疗队接管病区

穿脱衣服,看似平时很简单的动作,到了“战疫”一线就成了令翁韵琦“遭罪”的事。"进出隔离病房需要穿防护服、戴眼罩,穿的时候还得快点,二十来分钟穿好。从病房出来的时候,得经过三个房间,依次脱掉最外边防护服、护目镜、里边的衣服,就算动作熟练也得半个小时。”

防护服是一次性的,为了节省物资,队员们觉得能在病房里多待一会儿就是赚了,最长的一次翁韵琦穿着防护服在病房里待了足足六个小时,在这六个小时里一直站着,内衣湿透了一茬又一茬,“不敢坐,万一坐下椅子上的刺儿把防护服刮了个口就危险了。”翁韵琦说,穿着防护服没法上厕所,有的同事为了节省防护服在病房了就穿上纸尿裤,翁韵琦采取的方法是,从早上开始到进病房的几个小时里不喝水,防止上厕所。

不仅如此,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口罩、护目镜后,整个人行动变得迟缓,原本很简单的动作也会耗费多倍的力气。“穿上防护服,就不是自己了。走路慢,呼吸也难受。”脱淼说,虽然在诊治过程中,医生和护士都付出了巨大心血,但一想到病人所处得困难,就都咬牙去做到最好。

有一次,当班护士照顾以为大小便失禁得老人,不停地清理大小便,次数多了难免也会有委屈,但晚上听到老人病情加重后,挡板的几名护士不住地询问,担心老人的病情,甚至为自己白天产生的委屈情绪深感自责,“医者父母心,每一个行医之人虽然不会去想这个词,但真正遇到病人,这就会成为他们下意思的动作。”

“我第一个进去,陪着她们”

隔离病房内青大附院医疗队员

在武汉,3吨的物资运到光谷院区和驻地,医疗队员们一个小时分拣完。遇到危重病人、紧急情况,大家争着要去诊治,没有一个退缩。

“医疗队很多护士都很年轻,不像咱这个年纪,平时在家就是孩子,但到了这里就是能冲能打。”47岁的翁韵琦被年轻人的冲劲和奉献精神感动着。

“有的小姑娘刚毕业,97年出生的,都报名来这了,还有已经当了姥爷的也照样跟年轻人一块干着。”医疗队同事的拼劲感染了脱淼的同时也感染了武汉当地的人,他们纷纷为山东人的吃苦耐劳品质竖起了大拇指。

派第一批护士进隔离病房的那天。因为是第一次接手病房,需要派10名护士进入隔离病房,医疗队内谁也不知道隔离病房内是什么情况,但经过精心选拔的10名护士还是义无反顾地进了病房,没有一个人退缩,为了陪着年轻护士,防止她们产生焦虑情绪,本来不当班的护士长高祀龙主动请缨:“我第一个进去,陪着她们。”

“当时内心也是十分担忧的。”脱淼对年轻护士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战斗力赞叹不已。

“在春暖花开时毫发无损地凯旋”

翁韵琦和同事们在隔离病房内商量病人病情

儿行千里母担忧。出征前,怕父母担心自己没有跟父亲或母亲告别的医疗队队员有很多,但事实证明他们低估了父母支持他们治病救人的决心和信心。2月9日一早6点多,脱淼拉着行李箱离开家前往医院会合时,简单给爸妈说了句有事要出差就走了,就是怕年过八十的父母担心,到了武汉机场受到了爸妈微信。“放心我们俩吧,在家等你回来。”微信里简单几个字就让脱淼的信心更加坚定。

家人对医疗队队员的这种自信,就像是每一位队员面对疫情时地信心一样,坚定、有力!

医疗队队长也是青大附院副院长的牛海涛,冲在了战疫最前线,带领团队在武汉驻地做了院感防控区域划分以保证队员们的安全。对于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的狙击战,牛海涛做好了打持久战的准备,但也对胜利充满了信心,“我会照顾好战友,一定让每个人都能在春暖花开时毫发无损地凯旋。”

负责医疗管理的副队长、医务部主任孔心涓也深感自身责任重大,“带队有责任,我要确保把每一位医生都安全带回去。”

在隔离病防区内地翁韵琦

医疗队在前线成立了临时党组织,翁韵琦是其中一个临时党支部的支部书记,他深感责任重大,“一定会把我们这组人一个不落地带回去。”对于疫情防控,他也是信心十足,翁韵琦借记者的笔向岛城市民表态,“请你们放心,我在这里工作很好。对于疫情,我们有充足的信心把它消灭,就是看时间长短问题。”

在采访的最后,这个平时不易动容的山东汉子重复了一句队里专家组组长于文成曾经说过的话:“面对疫情,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今年的迎春花定会按时开放。”

随后,翁韵琦他们又开始为第二天的工作紧张准备。

母女医生化身战疫女战士——舒志荣和张继东

17年前,萨斯来袭,母亲舒志荣奋战在抗非典一线。

17年后,新冠病毒肆虐,女儿张继东冲上了抗疫最前线—武汉。

2月14日,医疗队到达武汉工作第五天,张继东休息,她像往常一样参加防控知识培训、防护救治操作培训;抽空她跟青岛的父母老公孩子视频报平安;接受了我们的采访。

出征:现在是最需要医生冲锋在前的时候

2月8日晚10点,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医疗救治组下发紧急通知,青大附院响应国家号召,连夜组建由医疗、护理共132人组成的第三批援鄂医疗队驰援武汉,整建制接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一个重症病区。张继东是其中之一。

2月9日凌晨4:39,张继东在朋友圈里发表了这样一条微信

其实,早在春节前,张继东就提交了请战书,一直没有告诉家里的老人。“2月8号晚上我上夜班,在班上就接到紧急通知,要出发去武汉,回家准备一个小时,拿上所有东西再回医院。两个孩子已经睡了,没有叫醒孩子,也没告诉老人,就马上去医院集合。”

2月9日上午9:00,医院为医疗队举行了隆重的出征仪式。下午14:30医疗队安全抵达武汉。完成生活物资及医疗物资的清点、安置;运送医疗仪器至医院并对即将接管的病区进行实地考察;召开第一次工作会议,明确医疗队分工及后续工作安排,会议持续至凌晨。

2月10日8:00,医疗队前往同济医院光谷院区与院方进行了病区交接;10:00,医疗队全体队员参加了光谷院区院感及防疫工作要求培训会。晚20:00,第一批医务人员进入病房开展工作。

医疗队管50个床位的病区,现在基本已经住满,都是确诊的新冠肺炎的患者。“重症病人比较多,任务艰巨。为了节约时间节省物资,每个医生都坚持1班工作12个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张继东说,当地对医护人员很照顾,刚刚到武汉两天,附院就给前线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运来了大量的生活物资,同事们都很感动很振奋,有信心拿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

2月9日清晨,满载132名青大附院医护人员的大巴车即将奔赴机场驰援武汉,出发前半小时,女婿才告诉舒志荣,张继东要去武汉了。“我马上开车到医院,五辆大巴车已经准备发动,同事告诉我女儿在一号大巴车上。”舒志荣说,上了大巴车,见到女儿,再也控制不住感情,母女两人紧紧相拥在一起……

坚守:凝心聚力,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

女儿在武汉疫情一线奋战,母亲舒志荣也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我现在每周有三天半的时间看门诊,现在又增加了科室防疫工作,还必须在病历上仔细登记患者的外地居住史,工作量增加了不少。”舒志荣说,看到一批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战斗在抗击疫情一线,她信心倍增。“我作为一个抗击疫情一线战士的母亲,看到孩子在疫区工作也很放心。只有大家齐心协力,凝心聚力,这场新冠肺炎疫情阻击战一定能打赢。”

医者父母心,纵使面对残酷的疫情,援鄂医疗队伍的成员们依旧坚信并深信着“ 春暖花开之时定能凯旋”,让我们真心地为他们祝福!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青岛科技大学:探寻乡土廉韵,以青春行动厚植廉洁初心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09-01 09:13中国教育新闻网

山东大学成立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据山东大学新闻网消息,8月23日,2025低空技术与工程前沿论坛在山东大学威海校区举行。新闻稿中提到,山东大学已成立低空 ...

09-01 15:22山东政事

齐鲁师范学院 “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建设落成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

09-01 16:34齐鲁师范学院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