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学院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深入贯彻《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山东省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行动方案》等文件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六要”“八个相统一”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持续深化教学改革,以“四个结合”激发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加速度”,走出了一条特色发展之路。
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构建“群落化”课程体系,思政课教学“实起来”
一是按照“理论+实践”的模式,强化实践教学,将实践教学内容抽取出来,独立设置“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课,与四门主干课程形成了“4+1”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
二是在新的课程体系内对各理论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重组,避免课程之间的内容重复,实现各课程之间的内容整合,并对重组后各课程的教学内容模块进行再次优化,科学确定课程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以及各教学模块的逻辑关系、具体内容、教学方法等。
三是科学构建了综合实践课程从“知识延伸模块”到“素质拓展模块”到“能力培养模块”再到“综合提高模块”的内容体系,呈现从基础性向高阶性、创新性渐次攀升、挑战度逐步提高的层次递进的逻辑关系;同时以项目管理、分类实施的方法,建立了科学的实践教学活动项目管理方式、实施办法、操作规程、成果记录、考核评价方式,保证了各项实践活动扎实“落地”。
通过改革创新,形成了共荣共生的课程群落。2018年12月,省思政课教改招标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群落化建设”顺利结项,作为研究成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群落化设计》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实践教程》正式出版。
二、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创新方式方法,思政课教学“活起来”
依托移动互联网技术,构建课前“微课程”、课中“微课堂”、课后“微实践”的“三微一体”教学模式。首先,构建课前“微课程”: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结合教学资源、学习任务及教学活动构成微课程供学生学习,加强理论知识学习并进行思考。其次,形成课中“微课堂”:教师利用信息化平台将课堂分成层次衔接、有机统一的多个模块,形成“微课堂”,在课堂中学生全员互动,在教师精讲基础上,灵活运用“头脑风暴”、“抢答”、“投票”等线上课程教学新模式新方法,并设置学生提问、教师答疑环节,从而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感和获得感。最后,开展课后“微实践”:基于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深度探究,学生已初步掌握理论内涵,课后再以“微实践”的方式,或完成线上作业、或完成线下任务,通过辩论、微视频、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影评等形式,进一步内化所学,以此达到课程的高阶性,提高课程的挑战度。
努力打造“思政金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理论综合实践》2门课程获批山东省一流本科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2门课程获批山东省在线开放课程,推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3门课程参评山东省“思政金课”。
三、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相结合,创新课程形式,立德树人渠道“宽起来”
在打造“思政金课”的同时,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优势,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大力拓宽育人渠道。
一是与校团委联合实施我校“青春领航·百千万计划”,举行“国旗下的思政公开课”,启动“百场思政公开课”活动,探索整合“第二课堂”思政元素,开辟“第二课堂”新阵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青年学生、指导团学工作、增进思政教育亲和力,全面提升思政工作影响力,引领青年学生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是实施“红色文化”工程。马克思主义学院牵头成立了“滨州学院航空主题红色文化研究与发展中心”,组织骨干力量,研究我国红色航空史、红色航空人物与事迹、我校航空办学奋进史等,通过编写资料与案例库,将红色航空文化元素融入航空类课程,推进航空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彰显我校航空特色,将立德树人贯穿于专业课教学全过程。
“国旗下的思政公开课”受到师生广泛欢迎,并被“山东教育发布”、闪电新闻等多家媒体报道;在实践探索基础上,加强教学研究, “基于SPOC模式的高校思政课可视化教学改革研究” 获批立项省教改课题。
四、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促进师资队伍增量提质,思政课人才支撑“强起来”
深入贯彻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通过大力引进、在职培养等方式,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优化队伍结构。近年来,专任教师由32人增至48人,其中博士数量由2人增至11人,另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3人;教授、副教授由14人增至18人。以团队建设提升师资队伍质量,主要采取“一体两翼三结合”方法,即以省、市、校三级名师工作室为主体,以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为两翼,打造方向明确、结构合理的“教授+博士+青年教师”教师成长团队。共组建6个教学科研团队,支持教师开展集体备课、学术研讨,参与重大课题攻关,参加教育培训,开展实践研修、访学交流等,以团队方式打造教师成长共同体,加快优秀人才成长步伐,有力强化了中青年教师培养。
经过努力,我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实现了数量与质量双提升,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强大人才支撑。近年来,思政课教师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获二等奖1项;获山东省第六届“超星杯”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比赛决赛团队一等奖1项;获省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三等奖2项;获省思政课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1项,三等奖3项;1名教师被评为滨州市“劳动模范”,1名教师被评为山东省思政课优秀教师。山东省首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名师工作室——傅开梅教授工作室落户我校。2018年,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被评为山东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
编辑:迟佳
近日,青岛科技大学“清廉校园”建设专项实践团走进安徽省绩溪县长安镇,开展“尚廉青年·践廉守廉”暑期社会实践,在行走中解锁 ...
8月28日,齐鲁师范学院山东省婴幼儿发展与健康管理产业学院与济南市历下区百合幼教集团成功举行“托幼一体化”示范实践基地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