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课程思政”建设在高校
课程思政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理念,在专业教学中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效果显著。“德融课堂”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当中去,潜移默化的过程 中加深青年学子对思政体系的理解,完成立德树人培养目标。
课程思政并不是在大学中新开设一门课程,而是将思想政治教育、马克思主义融入到平常的专业课程教学当中去。任何课程的教学都应当承担思政教育责任,在“大思政”的理念下形成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政教育氛围。
一、“德融课堂”的内容创新方式探索
“德融课堂”的具体体现方式,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上,以专业知识为切入点,通过类比、反比等形式融入德育元素。如笔者主讲的课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从课程的意义、控制系统中干扰及自动控制抗干扰的意义、控制系统中正反馈负反馈、控制对象特性三要素、PID控制规律配合、PID公式的外延含义、控制系统设计流程法则、课程内容融会贯通、理论与实践统一等几个方面来阐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世间纷扰,只会让我更坚强”“学习的正负反馈原理”“五常之道仁义礼智信”“取长补短,共存共荣”“认识自己,规划未来”“规范与原则在心中”“知行合一,应用型人才达标”等,通过知识点启示,配以案例演绎、古文诠释,于无声处融于课堂。
同时,建立课程德融整体观,将每一个小的德融点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贯穿课程始终,形成“德融课堂”德智双学分课程体系,更有利于改善课程思政的教学效果。
二、“德融课堂”实践案例
分析课程案例1:在理解“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课程的意义时,通过“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来启迪学生。
该部分分析本门课程的作用:“化工仪表及自动化”为化工类专业课程提供技术支撑与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适应生产现代化需要,扩大就业途径。明朝董其昌《画禅室随笔——卷二》画诀中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脱去尘浊,自然丘壑内营,立成鄄鄂。”化工专业必须借助专业交叉课程的学习,扩充知识面,“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专业上既专又博,才能发挥专业优势。通过旁征博引引起学生的重视与兴趣。比如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迈克尔·法拉第的故事。他是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电学之父”。在岁月的磨砺中,强烈的求知欲望让他博览群书,《大英百科全书》的自然科学知识吸引着他。在跟随化学家戴维的过程中,他不断自学成才,提出电磁理论,为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名人故事,更好地将专业、跨专业等技术领域串联起来,形象生动地展示给学生们一个可以看得见的榜样。
课程案例2:在“过程控制”课程中,在理解自动控制抗干扰性能的知识点时,可以通过类比分析,说明我们在社会的各种诱惑干扰下如何排除万难成就理想的德行观。
一个化工生产过程中,如果只有常规的生产工艺,一旦遇到工业过程中随机的干扰源,则系统不稳,生产效率降低甚至产品不合格。只有在一个可实现自动控制的闭环系统中,干扰才能够有效地予以清除,保证产品质量,并且还可以通过控制器的参数修正,使得抗干扰能力更强。
将控制系统中的干扰比作我们身边的各种困难和艰辛,我们每个人既是一个个体,也是一个体系,只要自己坚守良好学习习惯,禁得起摸爬滚打,我们自然就具备了应付各种困难的能力。这不仅能够很好地诠释风雨彩虹的含义,也能够将专业知识记得更清楚,理解得更透彻。
课程案例3:在“过程控制”课程中理解控制规律PID的含义时,融入相互配合协作的思想。
在自动控制仪表中,常用的几种基本控制规律P(比例)、I(积分)、D(微分)都有各自的优点,也有着自己明显的缺点,P作用强,但会留下余差,I可以消除余差,但动态反应慢,D能够提前预控,但偏差变化小时其作用较弱。如果简单采用其中某种控制方式,系统的动静态特性将达不到所期望的特性值。因此,有必要采用它们三者的组合方式,相互配合,发挥各自优势,完成最优调节。
课程案例4:在“供配电技术”课程中理解三相系统时,引入自然科学之美,激发学生兴趣,将枯燥难懂的工业技术知识,自然而然融入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
电力系统中,常用三相正弦交流电进行供电。三相交流电的知识理论本来就晦涩难懂,如果再来进行三相系统的短路过程分析,对于自动化类、电气类的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有难度。因此,可以将三相系统与数学、图形学结合起来阐述。三相系统的数学之美在于它的交流信号是取的正弦信号,正弦信号平滑、连续,N阶导数仍然是平滑连续的。这种信号在正常传输与供电过程中,对电力设备没有冲击、突变的危害,是系统正常运行的保证。同时在图形结构上具有对称美。
三、不拘形式提升“德融教学”魅力
教学方法上,辅以案例式教学等多种模式,将专业知识与德育元素密切融合。案例教学法相较于其他教学方法最突出的优势就是以专业知识案例为载体,以讨论为手段来进行教学,大量基于日常生活应用、工业应用的工程案例往往就取材于大学生身边,如手机智能系统、安防系统、供暖供水系统等。这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真实案例,简单易懂,最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他们心理上、情感上的共鸣,易于学生接受,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氛围。
同时,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将案例式教学与德育发挥到极致。在基于实验教学的案例教学过程中,课前学生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搜集、查找资料,实验中通过对实验系统的安装、接线、调试、数据分析、质疑等,将讨论、辩论、小组团结协作等方式融入其中,能让学生如临其境般获得真实的心理体验,变枯燥、乏味的理论内容为生动、丰富的专业实践,更好地理解“德融课堂”内容体系,从而加深学生对德育内容的感性认识。
因此,采用案例教学法,将贴近学生生活的工程案例素材、实验实践素材与德育内容中的理论知识相结合,让高校德育走进学生,让高校专业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改变传统课堂上枯燥、乏味、纯理论的教学模式,从根本上提升了高校德育教学的魅力。
通过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不断更新与探索,笔者主讲课程“化工仪表及自动化”“过程控制”“供配电技术”的“德融课堂”深受学生欢迎,并带动齐鲁工业大学电气学院一大批教师建设主讲课程的“德融课堂”,形成了有较强凝聚力的专业核心“德融课程”群与专业教学团队,有力地支撑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作者简介:肖中俊,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电气学院自动化专业负责人,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作者:肖中俊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