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潍坊医学院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在学校党委领导下,马克思主义学院秉承“厚德载医,铸魂育人”理念,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组织思政课教师打破原有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实行专题化教学。同时,探索并形成了“多载体、分层次、立体化”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打造了“演”“讲”“行”“做”四大实践育人品牌,并运用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等,创新形成“线上+线下”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此外,学院还通过“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身边的事教身边的人”,切实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引导大学生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精神追求,将理论知识外化为自觉行动,最终实现“知行合一”。《本期关注》走进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分享其为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所作出的积极实践与有益探索。
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方向,牢牢把握住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主渠道,不断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着力强化思政课建设,坚持“厚德载医,铸魂育人”,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思政课,努力提升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作出了一系列有益探索和实践。
一、打造“有高度”的思政课
潍坊医学院党委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健全机构设置,配齐领导班子,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学校专门成立马院建设领导小组,校党委会每学期召开1次专题会议研究思政课建设,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每学年都到马克思主义学院召开1次现场办公会,解决思政课建设与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学校把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重点学院、思政课作为重点课程进行建设,2019年1月,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纳入学校一流学科建设培育行列。
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增强思政课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加快学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步伐,学校先后制定并出台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和建设的系列文件:2017年,制定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的实施意见》《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实施办法》《思想政治理论课考试考核办法》;2019年,制定了《潍坊医学院关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实施方案》;2020年制定了《潍坊医学院思政课教师岗位津贴的发放办法》。这些文件的制定和出台为思政课建设和改革作出了顶层设计,提供了基本思路,激发了思政课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成效。
2018年8月马克思主义学院获批山东省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健康中国”课程入选省高校思政工作创新重点项目,实践教学项目获省思政课教改重点项目,“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课程入选山东省思政课“金课”,“医学伦理学”入选省级一流课程,获批省高校思政课教学名师工作室1个,学院教师有1人被授予省高校思政课优秀教师称号,1人获省高校思政课教学比赛特等奖。
为进一步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课堂、入头脑”,学校党委召集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进行专题研究,制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题课程开设方案》,并作为省属院校中的试点,面向全校本科三年级学生开设这一公共必修课,设置1.5个学分,28个学时,精心挑选了理论水平高、教学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教授、副教授和博士组成了教学团队。
专题涵盖“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要义”“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在疫情防控中深刻领会总体国家安全观”“打好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牢记初心使命,推进党的自我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看家本领”“合作共赢,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多个篇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专题”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外交、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集中阐释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旨在帮助大学生系统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要义和丰富内涵,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自觉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承载的永久奋斗精神、使命担当精神、“无我”精神等宝贵品质,最终引导大学生励志成才、报效祖国。
二、打造“有深度”的思政课
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学院积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组织思政课教师打破原有教材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实行专题化教学。同时,对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演讲辩论等方法,并借助信息技术和新媒体,打造“线上+线下”思政课教学新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
积极探索多元立体、切实可行的考试考核方式。把学生随堂测验、课堂参与、日常操行、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考核评价之中,由教师不定期组织的随堂检测、学生课堂参与、回答教师提问时的表现等组成的平时成绩占10%,学生互评成绩占10%(临床医学等专业),课内实践活动占20%,期末考试成绩占60%。这一思政课考试评价方式的改革,既重视学生理论知识的学习,又重视道德品质的考核。
积极探索思政课实践教学新模式。为引导大学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加强“四史”教育,传承革命精神和红色基因,马克思主义学院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积极探索了“行走的思政课———现场教学”“情景剧展演———体验式教学”“主题日教育活动———仪式教学”等实践教学的新形式,让学生触摸历史,唤醒记忆,通过体验式教学触动心灵,接受革命精神的洗礼,坚定爱党爱国的理想信念。2020年学校投资建成思政课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将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与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利用“互联网+”教学手段,通过三维虚拟仿真技术,让大学生全程参与虚拟环境实践教学,取得了良好育人效果。
为了提高思政课教育教学的质量与水平,使教学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学院进行了一系列有效探索:一是坚持实行青年教师试讲制度,严把试讲关,试讲不过关,不能上讲台。二是实施教研室集体备课制度,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大备课,准确把握教学的重点难点。三是建立同行教师听课制度,通过组织教师随堂听课,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四是健全教学督导反馈制度,校系两级教学督导机构,对思政课教学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将教学情况反馈给授课教师,确保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讲深讲透思政课教学重点难点,推动思政课入脑入心,就要做到“深入浅出”,即教学研究要“深入”,课堂讲授要“浅出”。“深入”意在潜心研究,认真研读大纲和教材,归纳教学重点难点,认真分析学情,周密规划教学环节,科学设计教学互动,深入挖掘理论的真理性,实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知识性和价值性相统一,以彻底的理论魅力和逻辑魅力增强说服力。“浅出”意在把抽象高深的理论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呈现出来,用鲜活生动的案例、灵活多样的形式,使学生想听、爱听,听有所思,听有所悟,听有所得。
“深入浅出”式的课堂教学极大增强了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以理论上的有血有肉,讲授上的有情有义,互动中的有滋有味,浸润了学生的心灵,增强了理论认同、价值认同和情感认同。
三、打造“有温度”的思政课
思政课教师要心中始终装着国家和人民,怀着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仰,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以浓浓的家国情怀影响学生、感染学生。
亲其师才能信其道。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学院及时策划“思政战疫小课堂”系列微课,以战疫中的“中国力量”“中国速度”“中国精神”“中国制度”为主题,用鲜活的事例、亲身的感受、真诚的感情面对学生,从不同的侧面诠释中国疫情防控的硬核实力,验证了“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的道理,让学生深刻认识了我国的制度优势,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仰,增强了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思政课是触动心灵的课程,高校思政课教师要贴近时代、贴近实践、贴近学生思想实际,切实解决照本宣科、理论说教、不接地气的授课方式与授课内容,增强思政课的亲和力和吸引力。
为此,学院通过“身边的人讲身边的事,身边的事教身边的人”,讲述潍医医护人员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舍小家顾大家、主动请缨、不畏生死、逆向而行,奔赴湖北抗击疫情的感人故事,讲述潍医150多名校友舍生忘死工作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感人事迹。在武汉市定点医院重症病区,有一支由18人组成的“插管敢死队”,其中潍医校友就有6人,他们夜以继日地与时间赛跑,充当危重症患者的“守护神”,展现出潍医人“信念坚定、守望相助、共克时艰”的责任与担当,充分彰显医者的初心使命和“乐道济世”的潍医品格,弘扬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职业理想。
通过运用鲜活的事例、材料、语言,学院的思政课让学生感受到英雄人物就在身边,人人皆可成为英雄,拉近英雄人物与学生的距离。
思政课要讲出情感讲出温度,教师还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尊重学生、了解学生、关爱学生,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迷茫、理论困惑、情感冲突;要创新话语体系,用学生听得懂、听得进、喜欢听的语言,把基本原理讲成生动道理,让马克思主义方法论变成观察、分析、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方法,增强思政课的时代感和吸引力。
医德教育是医学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潍坊医学院办学70年来,始终坚持“厚德载医,立德树人”教育理念,积极探索医德教育和医德实践的新模式,培育了“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潍医精神,形成了“乐道济世”的校训,涵养了“医者仁心、大爱无疆”的人文情怀,激励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铸就了“下得去、用得上、干得好”的人才培养品牌。
70年来从我校先后走出了3位院士,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潍医眼科创始人谢立信教授,有77级校友、加拿大医学科学院王睿院士,79级校友、中国工程院院士于金明教授。他们不管身处何职、身居何地,都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奋斗,成为守护人民健康的忠诚卫士。
校友李继昌,23岁刚从学校毕业后迎着别人不理解的目光毅然投身在麻风病防治的前线,而这一战竟变成了一辈子默默的坚守。校友王法顺,1982年毕业时积极响应“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号召,第一个报名,35年扎根西藏,情暖雪域高原。校友秦泗河,1973年毕业后成为莱芜基层卫生院的一名医生,他一步一个脚印,最后成为国际著名矫形外科专家,其人生轨迹堪称一部励志大书。
坚持医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坚持人文精神和职业精神培育相统一,培养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德医双馨的医学人才,是70年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也是潍坊医学院思政课教师的不懈追求。
(作者简介:李笃武,潍坊医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山东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项目主持人。)
作者:李笃武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