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实践育人”为核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劳动和社团志愿类活动,使学生在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中,不断提高知识素养与技术技能,在劳动实践中成长为既有社会责任感又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深刻把握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时代内涵,以习近平总书记在“3·18”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自2012年起先行先试,设立劳动实践中心,积极构建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经过多年探索,逐步形成了以构建政府、学校、社会新型关系为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以加强劳动实践为突破口,以红色育人工程为载体,以校外劳动实践基地为平台,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以“劳动实践育人”为核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及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全面提升。
一、把握思政课教学的时代内涵,创新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阐明“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刻把握思政课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积极推进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创新,创新设立劳动实践中心,并将劳动实践教学纳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有效落实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北大师生座谈会上提出的“知行合一、以知促行、以行求知”的要求,真正做到了“要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用科学理论培养人,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补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短板。
以“劳动实践育人”为核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依据课程内容和要求,引导大学生主动参与校园劳动和社团志愿类活动。以直接体验为特征,以专业运用为手段,以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为目标,通过有组织、有计划的服务活动与结构化的反思过程,促进大学生知识、技能的获得及提高,使其在劳动实践中成长为有社会责任感并有能力服务于社会的人。思政课实践教学主张在劳动中学习,在学习中成长,有力促进了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相结合,从而形成思政课理论与实践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良好机制。
二、完善育人主体,构建“12345”劳动实践育人体系
“12345”劳动实践育人体系,即“1个中心、2支队伍、3种形式、4个环节、5项提升”。1个中心是指学校成立的由学工部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管的劳动实践中心,配备专职人员,专门负责思政课实践教学。2支队伍是指辅导员队伍和思政课教师队伍,两者相互配合,共同参与劳动实践活动。3种形式是指劳动服务、社团志愿类服务和专业服务等3种学习形式。4个环节是指劳动实践通过“动员”“实施”“反思”“提升”4个环节进行。5项提升是指学生通过参加各项劳动实践活动,结合思政课理论教学内容,涵养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助人为乐、保护环境的社会公德,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的双向耦合与提升。
三、建立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活化育人载体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资源,为劳动教育提供必要保障。”学校先后在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省地震局、山东省地质博物馆、沂蒙六姐妹纪念馆等建立了校外劳动实践基地。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的建立,拓展了教学情境,整合了多方资源,建立了学校与社会的有效联结,深化了学生对专业知识的了解,使学生以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劳动实践基地以第二课堂的形式带动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劳动实践活动中,学校还充分挖掘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实践育人的形式和内容,调动学生自觉传承和弘扬红色基因,实现红色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向引领。学校“四同”教育暑期社会实践主题活动分队获评省级优秀志愿服务团队,并荣获全国职业院校“中华传统美德职教行”优秀典型案例奖。
四、建立劳动实践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实践育人功能
为提升劳动实践教学信息化水平,劳动实践中心建立了劳动实践信息化管理平台。该平台涵盖了劳动实践考核系统、劳动实践岗位双选系统、社团志愿类和专业类劳动实践项目申报系统、学生劳动实践成长档案四大模块,实现了劳动实践实时监测与评估、学生在线自主选择校内外劳动实践岗位、社团志愿类和专业类劳动实践活动项目申报与备案、学生个人劳动实践成长档案自动生成等功能。
此外,这一平台还设有劳动实践标兵、劳动实践优秀个人风采展示、优秀劳动实践项目成功案例分享等模块。全体师生不仅能随时了解劳动实践各方面的情况,而且通过平台展示也可进一步激发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思政育人的效果。
五、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保障劳动教育实施效果
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难点一是难于落实落地,二是没有考核保障。为此,学校出台文件把劳动实践列入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全体学生全过程参与。将实践课设为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课,设置32个课时,2个学分,主要考查学生的校园环保劳动、社团志愿类实践和专业技能服务。
在思政课实践考核体系的总分中校园环保劳动占50%,社团志愿类实践学习和专业技能服务占30%,反思报告占20%。学校每年评选出劳动实践优秀班集体、劳动实践优秀干部、劳动实践先进个人、劳动实践标兵,并召开劳动实践表彰大会,对劳动实践优秀的班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有效发挥了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积极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的讲话精神。
六、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内在融通,形成实践育人聚合效应
学校在实践育人工作过程中,深化实践教育改革创新,逐渐构建了“课程同向引领、红色文化浸润、志愿类社团联结、专业劳动实践深化、社区服务拓展”五大实践育人模块。充分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结合,在遵循大学生思想品德养成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实现了知、情、意、行的统筹培养与提升,使思想政治教育由“认知式”转向“体验式”,形成了实践育人的聚合效应。
自2012年实行劳动实践育人以来,已连续有9届、41270名学生,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活动。劳动实践教育有力增强了学生的公民意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达到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实效。2020年10月11日,《人民日报》、央视网以《崇尚劳动 尊重劳动》为题,报道了学校劳动实践育人开展情况。
通过近10年的实践和探索,学校以“劳动实践育人”为核心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已建立起成熟的育人机制。各类劳动实践活动的持续锻造,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责任与担当意识,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内在融通,有效实现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真正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作者简介:李永道,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劳动实践中心主任。)
作者:李永道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