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改革创新,打造思政“金课”: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④ | 构建师生教与学命运共同体,打造思政“金课”
发布时间:2021-05-28 09:1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5月刊作者:赵夫鑫 A+A-
-分享-

思政课教学质量要依靠思政课教师来提升,思政课教学效果要看学生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幸福感和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获得感,才能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避免事倍功半。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时强调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和对思政课改革创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推进思政“金课”建设中,不仅关注学生对思政课学习的获得感,同时也关注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的幸福感。

一、构建师生同发展共成长命运共同体,打造师生皆有获得感的“金课”

思政课改革创新质量和效果要看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教学质量需要思政课教师来提升,教学效果则要看学生对思政课的感受和体验。只有切实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提升教师在教学中的幸福感和学生在思政课学习中的获得感,才能确保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效果,避免事倍功半。

思政课教师应以“六个要”作为努力的方向,以思政课改革“八个相统一”为标准进行守正创新。通过教师传授让学生感悟收获知识的愉悦、思想提升的满足、价值重塑的喜悦,使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课程。同时,学生对思政课入心入脑入行的获得感,也会让教师收获职业自信。这样才可通过系列守正创新、同生共融的教学改革,构建教师教与学生学互相传导的机制,建立思政课师生同发展、共命运的共同体。

二、打通师生思政课教与学堵点,实现教学相长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八个相统一”要求,和高职学生的思想特点、成长规律,马克思主义学院提出了“三同步四遵循五要求”的建设理念:通过“思想提升与价值塑造同步、理论指导与实践养成同步、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同步”,实现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遵循“以正确的思想指引学生、以生动的史实感染学生、以科学的理论说服学生、以崛起的成就启迪学生”进行课程设计;要求教师“用学识启迪思想、用关爱触动心灵、用激情引领行动、用快乐陪伴成长、用信仰照亮人生”,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

(一)找准思政课教学堵点,建设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

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要构建师生共融互生的教与学共同体理念,充分调动教师教的积极性、学生学的主动性。做好教学设计,实现学习者有效参与,学习内容针对学生思想困惑、理论难点和时政热点,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是实现教学体系转化提升。要通过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使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价值引领,实现教学体系向信仰体系提升,使价值理念逐步转化为学生信念。二是打造守正创新教研共同体环境。教师一起研讨,资源共享,合力解决教学问题;集体备课,备专业、懂行业,备学生、解困惑,备内容、用好新技术,课件共用,提升教学效果;共同研修,做好教研和社会服务,总结成果,提高教学质量,增强育人成效。三是构建思政课教学守正创新三位一体传导机制。一方面,教师要人格正、自律严,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实现师生互信融通,增强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使学生亲其师。另一方面,教师要政治强、情怀深,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实现师生价值认同,提升思政课的思想性和生命力,使学生信其道。再一方面,教师要思维新、视野广,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实现师生学思践悟、知行合一和知情意行的统一,于润物无声中加强对课堂教学环境延伸、体验和沉浸,促使学生践行和实干。

(二)开展系列主题活动,提升教学亲和力

马克思主义学院围绕理论竞赛、情感体验和艺术创作三大类型,搭建了系列活动载体,辅助课堂教学。通过举行大学生“上好一堂思政课”微课比赛、“重走中国革命和建设之路”校园越野闯关比赛、十九大知识竞赛等理论竞赛,打牢学生知识根基。通过课堂时政播报、红歌传唱、品读经典、党建·思政虚拟仿真3D体验等情感体验式教育,树立学生强国之志。通过开展“思想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电影创作、“我爱我的国”艺术表演等艺术创作活动,落实学生报国之行。

系列主题活动让教师课上讲授与学生课下宣讲联通,实现师生互动,提高理论认知。通过深入理论学习为主、参与实践体验为辅,实现理论实践联动,增强情感认同。通过开展课下竞赛为主、组织课堂展示为辅,实现课上课下联动,促进知行合一。

思政课改革创新的“守正”就是要坚持思想性、理论性和政治性,坚持内容为王,加强教学设计而非形式的娱乐化,“创新”就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思政课传统优势共融创新,实现内容、形式和方法有机结合,用学生喜闻乐见的语言和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和传承好红色基因,实现知识、价值和思想有机统一。

(三)打造思政VR体验式教学,增强教学针对性

与时俱进,引入VR设备,将虚拟仿真实训引进思政课教学,构建“智能+教育”,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云服务)、物联网等技术和思政课教学内容深度融合。让学生在虚拟仿真世界里体验与中共一大代表“一起”开会,感受开天辟地的神圣一刻;与工农红军经历湘江战役的惨烈、爬冰卧雪过草地的艰险,体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壮志豪情,珍惜今天的和平与发展。在虚拟仿真体验中,解决传统思政课教学中“讲不进去”“体验不到”“感受不深”等问题,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党的百年历程,切实增强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动力,更加坚定“四个自信”,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学习和生活,将个人梦想融入社会发展和民族复兴之中。

三、牢记立德树人初心,守正创新育英才

无论何种思政课改革创新都要围绕立德树人和铸魂育人来开展,高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课程改革定要守住人才培养这一主线,将这一主线落地落实,建立师生皆能成长发展的评价机制。

为实现考核评价全程化,马克思主义学院实施线上学习、课堂表现和课后实践相结合“以评代考”的全程化考核体系。总成绩为100分,包括MOOC学习成绩(40分)、日常学习成绩(40分)、劳动实践成绩(20分)。其中,MOOC学习成绩由慕课课件、视频和客观题(30%),慕课主观题和互评(20%),师生慕课讨论和交锋(10%),慕课考试(40%)组成。日常学习成绩由考勤、课堂表现、系列主题活动、日常作业和日常思想政治表现等成绩组成。劳动实践成绩由环境保护类、志愿类和专业类劳动实践及反思报告成绩组成。全过程均为优秀者,最终可获得慕课考试免试机会。

全程化评价充实了学生的理论学习,引发了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对信念信仰的认同。学生的认可和信任是对思政课教师最大的鼓励,教师的幸福感增强了,立德树人的初心就会更巩固,就会将习近平总书记给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六个要”的标准和思政课改革创新“八个相统一”的要求落实得更加到位,推进思政课成为学生真心喜爱和终身受益的课程,为国家培养更多英才和栋梁。

(作者简介:赵夫鑫,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山东省“概论”课思政“金课”主持人。)


作者:赵夫鑫

编辑:扈美辰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