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解决课程“谁来教”、课程内容“教什么”、具体教学“怎么教”、教学效果“怎么样”的核心问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团队提出了“四结合”的课程建设理念,着力打造思政“金课”。
2020年11月,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获评2020年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这是继获评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2013年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后,此门课程获得的又一项国家级荣誉。2021年1月,在山东省教育厅公布的全省大中小学思政课“金课”建设名单中,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的“基础”课名列其中。
在多年的“基础”课教学中,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打造课程体系、构建教学模式、实行多元评价等方面做了系列有益尝试,为进一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打下良好基础。
一、把握课程定位,打造高职“基础”课课程体系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主干渠道和核心课程。”“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工作的灵魂课程。”这是新时代赋予高校思政课的重要战略定位。“基础”课课程团队根据课程定位和高职学生特点,立足新时代、贯穿新思想、着眼新要求、运用新话语、采用新技术,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高度重视课程体系构建的整体性和逻辑性。
为解决“基础”课“谁来教”、课程内容“教什么”、具体教学“怎么教”、教学效果“怎么样”的核心问题,课程团队提出了“四结合”的课程建设理念,着力打造思政“金课”。一是线上与线下结合,通过线上MOOC(慕课)教学和线下讨论式教学,激发教学活力。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把劳动教育作为思政课教学的实践载体,促进知行合一。三是课内与课外结合,把课内教学内容与课外“思想正能量”系列主题活动相结合,提升教学实效。四是管理与评价结合,把教学、管理和考核紧密结合,实施全程评价。
二、转化教材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
“基础”课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人生选择、理想信念、精神状态、价值理念、道德觉悟、法治素养六大模块为主要内容,精心选取了MOOC教学的53个知识点,以线上MOOC教学为导引,以课堂讨论教学为主体,以劳动实践教学为拓展,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实现知识、能力和价值引领的有机融合,促进学生知行合一,增强了课程的创新性、高阶性和实践性。
针对高职学生理论基础薄弱、思维灵活度强等特点,课程团队将课程资源与高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在教学设计中通过生动形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案例,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并通过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将课堂中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自身实际生活相联系,鼓励学生站在理论角度思考和分析具体的社会事件及案例,让学生在巩固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获得开拓创新、独立自主、积极进取的精神和能力。
为进一步增强“基础”课的时效性与课程资源的准确性,2020年,课程团队在原本53个教学基本知识点的基础上,深入剖析教材,详细梳理教材涵盖的知识点,解析各知识点的重难点,融入最新的时事政策,更新原有的基本知识点,并拓展全新的知识点,增加至83个知识点,全面涵盖了教材内容,与教材全部知识点契合,增强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
例如,课程团队在第三章《弘扬中国精神》中,新增并融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以及针对当前形势新增“疫情面前如何践行爱国”等知识点;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融入《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讲解;在第六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中增加民法典相关知识,真正实现了思政课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此外,课程团队还针对中国大学MOOC学习平台中的部分基础知识点进行了修订,将有争议的案例进行了修改或替换,将不统一的课程体例进行了重新修改和录制,将课程所配套的试题、课件、讲义等资源进行了完善,将课程中使用的图片及视频进行了筛查,大大提高了课程资源的准确性。
三、融合信息技术,构建立体化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基础”课运用信息化教学方法,依托中国大学MOOC、云班课APP等教学平台,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提升了教学的挑战度、亲和力和针对性。
课程团队探索形成了“MOOC学习三部曲、讨论教学四环节、实践教学五提升”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具体来说,“一字不漏,仔细看,做随堂测试;乘胜追击,重点看,做单元测试;查漏补缺,回头看,做课堂测试”构成的MOOC学习三部曲,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讨论教学四环节,则结合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由“课堂测试、讨论答疑、重点突破、总结提升”4部分组成,着力提升了教学的针对性。而各种形式的劳动实践则从传统美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5个方面进行价值引领,创新了全员参与的“12345”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把各项劳动实践成绩纳入思政课课程考核,实现了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双向融通。
为促进学生知行合一,课程团队还创新了“四位一体”的思政课主题教学活动:“思想正能量微电影”重在突出思想性和价值性,积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尚德论坛’理论讲堂”重在突出引导性和理论性,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重走革命建设之路校园越野闯关比赛”,重在突出亲和力和针对性,使师生在共创中提升;“大学生上好一堂思政课微课比赛”,重在突出主导性和主体性,用学生的视角回应教学重点难点,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实施多元考核,建立全程化课程评价体系
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有力推动了思政课过程化考核,“基础”课的课程评价体系包含线上MOOC过程化考核、整门课程的过程化考核和免考制度。
线上MOOC过程化考核总分为100分,其中单元测试占30%,单元作业占20%,课堂讨论占10%,在线考试占40%。线上考核分为不合格、合格、优秀3个等次。整门课程的过程化考核总分也是100分,其中MOOC学习成绩占40%,课堂讨论教学成绩占30%(包含考勤、课堂表现、主题作业等),劳动实践成绩占30%(包括各项劳动实践岗位成绩和反思报告成绩)。为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团队创新提出针对本门课程的免考制度,只有考勤全勤、MOOC成绩优秀、课堂表现优秀、主题作业优秀、劳动实践优秀的学生才可以在期末理论考试中获得免试资格。
五、全面共享推广,提升教学效果与社会影响力
“基础”课自2009年获评国家精品课程以来,逐渐积累和建设形成了教学基本资源、拓展资源、特色资源三大类资源。教学基本资源由教学录像、课件、教案、测试题等组成,教学拓展资源由案例库、专家讲座库、素材资源库等组成,教学特色资源由公德剧场、智慧之光、名言宝典等组成,涵盖了上千种资源。为配套课程资源,课程团队还进行了全新的教学设计,并探索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考核方式,为全省和全国其他高职院校思政课的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借鉴。
目前,“基础”课的线上课程已开设6期,选课总人数达95622人。经过两年的建设和应用,共有26个省市160所高校使用本课程,其中本科院校107所、高职院校53所,均获得良好的应用效果,课程的共享范围不断扩大。
未来,课程团队将坚持课程全程全方位开放建设,围绕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新要求,针对课程与教学改革要解决的重点问题,继续优化课程资源、升级教学模式,以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优质教学资源和课程运维服务,推进高校思政课信息化教学改革和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作者简介:郭苗秀,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作者:郭苗秀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