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微信公众号因具有辐射广泛、活泼生动、贴近生活等特点,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发挥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传导渗透、交互探讨和服务育人的功能。本人作为山东省首批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左殿升工作室的核心成员,主要负责学校官方微信公众号的运营工作。近5年来,工作室始终致力于打造“有高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媒体教育平台,以推进媒体融合为着力点,积极打造思想政治教育主流媒体宣传高地。
一、“微”言大义,打造“有高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
建立“有高度”的新媒体工作格局,是开展好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坚持校(院)党委统一领导,在党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下,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各部门单位各司其职”的宣传格局。在平台运营与制度建设方面,增强“四个意识”,制定了《新媒体平台管理办法》《新媒体绩效考核办法》和《新媒体网络安全管理责任制》,规范信息的编辑、审核、发布等流程,严格落实“先审后发、三审三校”制度,确保内容导向正确、程序严谨规范、发布及时迅捷。在组织建构和系统管理方面,构建“学校—部门—新媒体联络员”三级联动的组织机构,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全面统筹各单位、各环节、各领域的资源和力量,做到组织机制协同运行。在人员培养和监督考核方面,定期开展专题培训,组织召开经验交流会,着力提升宣传业务能力,对各部门单位、学院新媒体运营进行考核,落实考评激励机制,定期通报反馈宣传效果。
建立“有高度”的新媒体运营队伍,是有效推进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因素。“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让党的创新理念“飞入寻常百姓家”,离不开一支政治坚定、作风优良、能力过硬的新媒体工作队伍。“打铁还需自身硬”,校(院)新媒体队伍建设高度重视思想建设,把理想信念和政治素养作为首要标准,真正做到有高度、有思想、有情怀、有担当,努力成为学生思想引领的“行家里手”。在新媒体学生骨干队伍的培养和管理中,因“生”制宜、“量体裁衣”,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施“菜单式”培养,制定群体和个体培养菜单,着力引导学生骨干队伍在“真学、真懂、真信、真用”上下功夫,在实践中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同时,定期评选优秀记者、网络评论员等先优个人,充分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持续加强学生的荣誉感、成就感和使命感教育,努力造就更多的“思想先锋”“理论能手”“校园使者”“网红达人”。
二、见“微”知著,打造“有深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
如今新媒体已成为当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之一,喜“网”用“网”驻“网”成为常态,他们习惯运用网络思维去感知世界、获取知识、解决问题。官方微信公众号作为连接高校与师生、家长的“微”平台,肩负着传播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任。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队伍要全面掌握新媒体传播手段,熟练运用网络科学技术,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担当,持续、深入、全面地创造有价值的内容。
校(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目前拥有粉丝量11.1万人,信息采编队伍以校(院)党委宣传部全媒体中心新媒体运维小组为主力,团队成员包含编审教师和摄影、艺术设计等相关专业的学生,充分保证了微信内容以图文、漫画、音视频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高质量呈现。一是采取多元化模块,设置“党史学习”“疫情防控”“录取查询”“微资讯”等栏目,方便用户根据兴趣和偏好快捷地获取信息。二是聚焦党中央和教育部重大战略部署,先后策划发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建党100周年”和“最美教师”等弘扬校园正能量、主旋律的宣传报道。三是贴近师生日常,发布“工大四季”“工大人物”“工大点滴”等宣传校(院)形象的原创推文,打造科教融合文化标识。
截至目前,校(院)微信公众号共发布图文消息2400条,总阅读160余万次。东京残奥会期间,学校教师吕晓磊带队参赛并为国夺得第70金的推文在校内外引发强烈反响,单篇阅读量达6.8万+,点赞2600+,在看1300+。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共策划发布了49条以“‘工’同战‘疫’”为主题的图文推送,为校园疫情防控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校(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自开通以来,多次在山东省高校官方微信排名中位居前列,先后获评腾讯微校全国高校公众号排行榜2016年月份榜单东部明星榜第一名、大众网“山东高校最具影响力官方微信”和新浪网“山东本科院校最具影响力微信公众平台”,校(院)荣获“全国网络影响力50强本科高校”“山东最具综合实力本科院校”等多项荣誉。2021年8月第五周在“全国普通高校微信公众号综合影响力榜单”中名列全国第8名,9月第一周在“山东本科高校微信影响力排行榜”中名列全省第1名。校(院)官方微信公众号时刻把握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新变化和新需求,树立用户思维,积极为学生提供符合“口味”又有“嚼劲”的优质内容。
三、无“微”不至,打造“有温度”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媒体平台
传播渠道多元化、互动化被视为新媒体时代的特征之一。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号获得了在校师生、广大校友、学生家长和社会的广泛关注,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社交网络。“微微”之光,可以燎原,积极用好创新引擎,向互联网富集教育资源,既能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新媒体的和合共生,又能生动形象地传递校园“微能量”。
校(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十分注重实用互动,着力在精微上下功夫。一是内容上突出“接地气+微表达”的有效传播。增强推文的个性化、多样化和体验化,深入学生生活,创新对外话语表达,及时挖掘“微”典型、贴近“微”生活、捕捉“微”现象,以“微”故事宣传典型、分析现象、解决问题,让思想政治教育发挥扬“微”之能,增强学生参与积极性。二是在运营上强化“显性+隐性”的创新互动。学生运营团队随时随地回复后台私信,在每篇推文中精选留言并一一回复,及时解决学生在生活、学习上的“微”问题,这些有声、显性的互动模式有效增强了用户黏性。同时,团队还定期追踪用户的关注、收藏、点赞、在看、转发等数据,了解受众“无声”认同度,利用这种无声、隐性的互动模式循序渐进地提升师生满意度、学校美誉度和社会影响力。“显性+隐性”的互动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塑造学校形象,拉近学校与师生的距离,另一方面则引导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发学生共鸣、增进共识,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入脑入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从顶层设计到落地实践,从聚焦多点到整体推进,从内容创新到互动创新,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官方微信公众号始终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筑牢意识形态话语权为己任,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引领力。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打造风清气正的思政教育网络空间,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新媒体传播特点,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讲述爱党、奋进、向上的校园故事,展示真实、生动、向上的青年形象,用更生动、更接地气、更精细化的“微”内容,将思想政治教育细致入“微”地“吹”进学生的耳中、眼中和心中。
(作者简介:井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左殿升工作室核心成员,党委宣传部副部长。)
作者:井 水
编辑:扈美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