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提到“家国情怀”: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在2019年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有家国情怀”;在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指出,“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不负党和人民的殷切期望”。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到:“厚植家国情怀,培育精神家园,引导人们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作为高校辅导员,应将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紧密联系,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
作为范蕊工作室的核心成员,我紧密围绕工作室的建设目标——大学生情感教育,以厚植青年学生家国情怀为着力点,通过课程育人、实践育人、组织育人协同推进,构建起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结合、党团班同步的青年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以课程育人为基础,提升家国情怀涵育的温度
发挥课程育人的基础作用,需要教师在深刻理解家国情怀内涵的基础上,从课程本身出发,多渠道涵育学生家国情怀,让学生不仅对家国情怀的意蕴和价值有认识,而且能在课程内容学习和社会实践中了解家国情怀的多元表征,避免家国情怀的涵育流于形式而不能在现实生活中践行。作为思政课和党课教师,近年来我开设了“形势与政策”必修课以及“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法指导”通选课,并给学院入党积极分子讲授《弘扬红船精神,不忘初心使命》专题党课。通过这些课程,有效实现大学生家国情怀涵育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我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特征,做好专业名词与社会形势的“结合”文章,引导学生对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进行理论思考,在思考中体悟家国情怀的要义。比如在讲授《读懂抗疫大考的“中国答卷”》这一专题时,既要讲清楚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更要说明白广大青年也是疫情防控的参与者与贡献者,引导青年学生体悟个人、家庭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并以山大师生抗疫事迹为例,增强对身边榜样的情感认同,让家国情怀可学、可感。又如对商科专业学生讲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时,引导学生对“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自贸区建设”和“一带一路”倡议等进行分析,真正将“形势”与“政策”讲透,引导学生增强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使命担当。
同时,注重教学方式的多样性。比如,根据不同章节的内容,设计不同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的参与度。通过学生主讲、教师点评和引导的形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过程考核,让学生有效参与到课堂互动中来。这种学生主动思考的过程本身就是知识和情怀内化的过程。
此外,注意与学生的情感沟通,注重互动对话的平等性。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尊其师,奉其教”。在课堂互动中,只有做到尊重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探讨,学生才能敞开心扉,愿意并积极参与交流,才能在倾听与交流中对其进行价值观念的引导,并推进学生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知再到具体践行的过程生成。
以实践育人为重点,拓宽家国情怀涵育的广度
关注当下中国社会的现实问题,深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获取实证材料,是检验和升华课堂所学知识的过程。在实践中加强对社会问题的把握,知行合一,也是家国情怀养成的重要路径。在“大学生社会实践方法指导”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将专业所学与社会热点问题紧密结合,立意从“大视野”着眼,选题从“小切口”入手,指导学生深入社会开展田野调查,在实践中感受个体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升华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深厚感情。
例如,在2019年第十六届“挑战杯”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中,我指导学生实证考察了我国二孩政策下家庭结构变化对消费升级的影响,以2016年至2019年对山东省8个地市开展的调研数据,从社会福利、社会公平等角度提出了社会医疗福利、教育产业扶持等一系列针对性政策建议。在2021年暑期社会实践中,围绕人口老龄化问题加深这一背景,我指导学生开展了延迟退休政策的研究。从劳动者群体出发,分析不同职业特征劳动者的退休意愿及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政府退休政策的推行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和参考借鉴。从社会民生热点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在实践调研中体察社会民情,将书本所学与国家社会实际问题有效结合,将个人理想融入中华民族的共同理想中。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了对国家政策推行的感知,增强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将调研与党史学习教育相结合,也是涵育学生家国情怀的重要方式。在2021年第十七届“挑战杯”红色专项竞赛中,我指导学生基于大历史观的视角,运用系统思维,以中国共产党百年党史为依托,以红船精神为圆点,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调研上海、济南等中共早期党组织所在地以及南湖革命纪念馆,走访赣州、百色、沂蒙等革命老区,访谈红色人物,挖掘红色故事,在历史求索中探寻红船精神的源起,在革命建设中追寻红船精神的传承,在新时代中彰显红船精神的价值。
在指导学生参赛过程中,我深切感受到我们走访的每一处革命老区、访谈的每一位红色人物,都在深深地感染着团队中的每一个人,每一次调研都是一次意味深长的党性教育。团队成员深化了对包括红船精神在内的伟大建党精神的认识,强化了对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赓续了红色血脉,涵养了家国情怀。
以组织育人为关键,完善家国情怀涵育的场域
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需要一定的场域,在高校中,党、团、班无疑与学生紧密关联,这是家国情怀培育的主场域。充分发挥学生党支部、团支部、班级的组织育人作用,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家国情怀的丰富内涵、时代价值植入学生心灵,以“接地气”的组织育人形式和喜闻乐见的宣讲方式引导大学生,进而营造浓厚的家国情怀氛围。
学生党支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单元,要发挥好学生党支部的组织优势和组织力;团支部作为高校共青团组织的“细胞”,是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参与者与执行者,对高校各项育人工作的落实起到基础性作用,要在教育、团结和联系青年学生方面发挥主要作用;班级是学生的集体,要成为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主要载体。因此,要提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就要搞好大学生党建、团建、班级建设工作,推动党、团、班三位一体同步育人。
党、团、班共同育人的理念,是以学生成长成才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党支部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领作用,把“党建带团建”,党、团、班共同发展作为工作抓手进行通盘考虑,通过党支部引领团支部,党员带领团员,发挥党支部的思想引领作用,积极探索新时代将党建活动融入学生思政工作之中的方式方法。
在具体工作实践方面,我组织开展了“支部有力+党员给力”党员全程化教育培养系列活动,在理论学习、志愿服务、支部结对、社会实践、朋辈引导等方面都凝练总结出特色活动,通过这些活动有效发挥党、团、班共同育人的合力,不断增强党支部的组织力。基于此,我于2020年3月撰写完成工作案例《服务学生成长成才,党建工作走心走实———基于高校学生党支部“组织力三维提升计划”的探索与实践》。通过实施组织力三维提升计划,党支部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组织力进一步提升,党建工作与学生教育培养工作结合更加紧密,“党建+”育人合力的发挥更加突出,青年学生也在参加党建和班团活动中不断厚植家国情怀。
(作者简介:陶宏,山东大学范蕊工作室核心成员,山东大学商学院党委委员、团委副书记,讲师。)
作者:陶 宏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 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