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聊城大学唐玉琴工作室,坚持问题导向,立足学生需求,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类教育与指导、女大学生教育指导为建设方向,注重创新工作和理论研究的成果转化,增强辅导员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先后打造了女大学生教育与指导工作室、“春雨”工作室、“馨家园”工作室等特色学生资助和服务品牌,真正将辅导员工作落实落细。《本期关注》走近唐玉琴工作室,分享其学生服务和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的成功经验,以惠及更多高校。
聊城大学唐玉琴工作室自成立以来,牢固树立问题意识、超前意识、创新意识,充分利用各方育人资源,以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分类教育与指导、女大学生教育指导为建设方向,以辅导员协同创新社区为平台,以提升工作室成员的核心素质和能力为目标,创新工作实践,深化理论研究,注重成果转化,增强了学生教育与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发挥“四个作用”,提升工作室的引领力
发挥组织的保障作用,为工作室建设保驾护航。为推动辅导员工作室建设,学校出台《关于加强我校辅导员名师工作室建设工作的实施方案》,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工作室辅导员队伍建设。工作室制定了建设规划、工作职责以及讲学、培训、奖励、考核等21项制度。
发挥专家学者的智库作用,注重顶层设计。针对建设中的疑难点,工作室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分层次、归类别进行访谈和座谈,发挥高端智库作用,加强工作室建设的引领性、整体性和可操作性。
发挥名师的领航作用,注重价值引领。工作室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名师等优质资源的作用,建立工作室导师制,构建了“项目+团队+导师”的教育指导和理论研究体系,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对工作中的难点进行协同研究。同时开展“名师访谈录”“名师导航”“良师益友导航”等活动,助力高端引领、学术型、创新型工作室导师团队建设,促进工作室创新发展。
发挥工作室团队的协同作用,扶贫解忧帮困。工作室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积极组织沙龙、论坛等,对辅导员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疑难进行研讨,将理论研究与解决学生实际问题相结合,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在理论研究中优化工作理念。搭建起“助学、助梦、助行、助残、助医、助新”系列爱心平台,通过师生面对面,解决学生在学习、心理、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问题,建立起应急帮扶与全方位服务相结合的长效育人机制。
二、健全“四个精准”体系,增强工作室的导向力
建立并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体系,增强认定精准度。针对传统认定模式的不可视性、隐蔽性等弊端,工作室研究制定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指标体系》,覆盖该家庭收入、消费、资产、健康、教育等多个维度,设有110多个观测点,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确保认定指标的系统性、认定过程的动态性、认定结果的精准性。
坚持分类教育和指导,增强帮扶精准度。面对建设高质量人才培养体系的新目标、新要求,工作室立足学生需求,将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根据学生类别、层次、需求等,8年来制定了200多份针对性教育指导方案,切实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加强资助工作规范化和标准化建设,增强资助管理精准度。工作室树立了基础工作出亮点、亮点工作成特色、特色工作成品牌的工作理念,要求浅层工作重规范,中层工作重精准,深层工作重育人。参与制定了《山东省学生资助工作规范》,并参与研发山东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系统,在山东高校推广使用。
制定推优选优指标体系,增强学生综合评价的精准度。为将学生资助工作做细做实,工作室注重奖助过程教育,将奖助评定的意义、作用、效果等教育贯穿评定过程,让学生真正体悟国家教育扶贫的决心和学校资助政策的暖心。同时,工作室还研究制定了《聊城大学学生国家和省政府奖学金量化评选办法(试行)》,该办法包括6个一级指标、14个二级指标、30多个观测点,在全校推广使用。
三、搭建“四元”协同育人平台,增强工作室的凝聚力
打造辅导员协同创新社区,激发工作室建设的内生力。为充分挖掘二级学院的优质资源,工作室与学生工作部共同打造“聊城大学辅导员协同创新社区”。社区下设12个辅导员工作室,各工作室按照“项目化运作、团队化研究、协同式创新、品牌化培育、专家化培养”的原则,依托协同创新社区实现资源共享、成果分享,从而逐步建立起名师引领、示范带动、优势互补的学生教育指导工作格局。
坚持辅导员与专业教师协同育人,聚合力增强育人实效。为满足当下大部分学生移动学习、碎片学习、泛在学习的求知需求,工作室开展“双线”教育,着力打造课程育人、实践育人和技能培训三大平台,开展求职面试、公文写作等20余项培训,举办“博士茶座”“我与处长面对面”等活动300余次,不断完善专业教师、学团干部广泛参与,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育人的联动机制。
搭建社会与学校协同育人平台,提升学生核心竞争力。围绕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工作室建立起社会实践教育、学校教育、学生自我教育“三位一体”的学习教育和指导帮扶体系,不断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和自主提高的意识、能力。打造蕴含创新创业创造、志愿服务、社会实践等10个层面的实践育人平台,让学生在多形式、多层次的实践中接受教育,增强体验感、获得感、成就感和幸福感。
挖掘家庭育人资源,加强家校协同育人。围绕“共享教育”理念,工作室按照“沟通、协作、共荣”的工作思路,通过家访、电话沟通、调查问卷等,拓展家校信息沟通、情感相融渠道,建立目标同向、责任同担、人才共育、成果共享的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激发教育生态活力。成员平均每年家访100余次,积累家访笔记、家访工作案例10余万字。
四、实现“四个建设目标”,激发工作室发展动力
促进学生成人成才建设目标的实现。工作室坚持普遍教育与个性化指导相结合,通过教育平台、实践平台、科技竞赛平台、科研训练平台、技能提升平台,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为发挥榜样模范带头作用,工作室积极选树先进典型,通过“每周一星”“自立自强之星”等评选活动,推出背着母亲上大学、获山东十大慈孝之星的郑忠传,助人楷模、优秀团员标兵于代玉等先进典型。
促进工作室团队职业化、专业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工作室实施学习提升、讲学助推、实践创新和理论研究等系列工程。制定了每人每年至少撰写1份调研报告、每学期至少进行1次讲学、每月至少撰写1篇工作案例、每周至少与学生谈心谈话1次等“七个一”目标任务。通过几年的努力,逐步建立起一支数量稳步增加、结构日趋合理、教育管理水平高的辅导员队伍。在他们当中,60余人次取得心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就业指导师、团体辅导GCT、BCC生涯教练等职业资格证书,140人次获得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高校优秀辅导员等荣誉称号。
促进工作室特色化品牌化建设目标的实现。工作室坚持思想教育、情感教育、生活教育、发展性教育四个维度,不断进行系统优化、互动连接、合作创新,精心打造了引领学风的“三全”管理机制、分级分层培养的“升级教育”模式、“三创”育人机制,以及“六姐妹壹基金”“馨家园”等特色工作和品牌项目。工作室还制定了《聊城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施大纲》,以理想信念、诚信感恩、励志成才、“三生”教育等36个专题为主要内容,提升大学生教育工作水平。
促进工作室理论研究和成果转化目标的实现。工作室围绕目标导向、学生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开展课题研究,努力培养团队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的能力。工作室成员总结出案例式、典型示范、压力释放、心理疏导、谈心谈话、挫折教育、家庭关怀、社会实践锻炼、女大学生维权等42项教育与指导方法,获得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优秀案例奖、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优秀成果奖等。工作室成员先后出版专著6部,其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多维透视》入选教育部高校德育成果文库。
(作者简介:唐玉琴,聊城大学唐玉琴工作室主持人,大学生事务服务中心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作者:唐玉琴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