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3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经历了多少坎坷,创造了多少奇迹,要让后代牢记,我们要不忘初心,永远不可迷失了方向和道路。”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深切叮嘱。
临沂大学胡秀俊工作室聚焦“沂蒙精神育人模式构建”,坚持深化沂蒙精神育人载体,深度融合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入挖掘红色教育思政元素,始终突出红色实践主题,着力打造“行走的思政课”,让红色教育“活”起来。
躬行践履,筑牢“红”根基
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教师要有学识魅力,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赢得学生。”工作室坚持强化成员的政治理论素养,涵养师德师风,增强成员的职业能力,筑牢“红”根基,躬行践履地备好“行走的思政课”。
自成立之日起,工作室坚持以集体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方式提升成员的政治理论素养,先后举办辅导员工作沙龙12场,召开座谈会8次,深度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党的重要会议精神。同时,工作室还注重成员间的培训与交流,积极组织成员参加全国高校辅导员优秀骨干培训班、全国高校辅导员网络培训示范班、山东高校学生工作专题培训班、山东省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以及与井冈山大学、延安大学、赣南师范大学、黄冈师范学院、皖西学院、龙岩学院、嘉兴学院等高校的交流互鉴。通过学习、培训和交流,工作室成员的职业素养和红色育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红色教育要“活”起来,工作室成员的理论素养提升是基础,实践能力提升则是关键。教师只有在躬行践履中打好前站,做足功课,学生才能在“行走的思政课”中有所收获。依靠资源丰富的沂蒙红色教育基地这一天然地域优势,工作室利用重要节日、节点和寒暑假,赴基地开展红色教育,近距离深度感知红色文化的深刻内涵,同时设计和优化红色教育实践路线,以提升红色实践育人实效。
了解到井冈山大学开设的红色励志教育培训班育人成效显著,工作室赶赴井冈山大学,学习其人员选拔、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及考核结业的建设运作情况,回校后向学校提交了红色班级建设方案,并在成员所在学院率先组建红色班级,引领和带动其他学院相继组建红色班级,产生了良好育人效果。
多措并举的实践、学习、考察,提高了工作室成员的育人能力,辅导员傅春长表示:“一定要把学习效果转化为立德树人的动力,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沂蒙精神,培养新时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追溯记忆,擦亮“红”底色
2021年6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红色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鲜亮的底色。”工作室成立以来,紧紧抓住“为党育人、为国育才”这一核心,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突出红色实践主题,引导青年学生在重走抗大路、追溯红色记忆中擦亮“红”底色,坚定信仰,勇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临沂大学前身是1941年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一分校支持建设的抗大式学校,临沂大学的血脉中始终流淌着红色基因。2019年暑假,工作室建设的红色班级学员积极参与学校组建的“重走抗大路,砥砺报国志”专项社会实践团队,队员历经陕西、山西、河北、山东等4省9市县,追随抗大一分校的足迹,跨越2000余公里,开展现场教学。“抗大路”上,实践团队开展主题党日、重温入党誓词、共唱抗大校歌等活动,通过徒步行军让学生体验抗大学员“在战斗中学习、在学习中战斗”的艰苦,密切联系当地群众体验军民鱼水情深。“以光荣的抗大后人的身份,重走抗大总校及一分校东迁北上的伟大征程,重温那段血与火的历史,既找寻来处,更坚定去处,脚踏雄关漫道,追问正道沧桑。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自觉站在新时代最前线,在奋斗中书写更加辉煌灿烂的时代华章,为实现中国梦汇聚磅礴的青春力量。”实践团成员王雪薇说。
2021年,值此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工作室又组织学子加入学校组建的国家级重点团队“万水千山不忘来时路———赓续红色血脉、追寻‘红色足迹’”学党史实践团,学生横跨15个省、62个市县,跋涉6413公里,奔赴延安、西柏坡、遵义、古田、北京、上海、嘉兴等地学党史、悟真谛,通过追寻红色足迹,重温中国共产党的革命历史,引导青年学生在学思践悟中牢记初心使命,在真学真信中砥砺报国之志。参加实践团的学生纷纷表示:“不忘初心,唯有奋斗,要接过时代的接力棒,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青春奋进,织就“红”华章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逐梦之旅”的大学生回信中指出:“祖国的青年一代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有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不负韶华争朝夕,青春奋进正当时。“行走的思政课”,促进了工作室成员队伍建设,激励了青年学子奋发有为,共同织就了“红”华章。
工作室坚持每年在学生中开展沂蒙精神问卷调查,以期掌握关于沂蒙精神认知程度及育人成效的第一手资料。连续几年的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沂蒙精神的认知度和认同度均有大幅提升,对沂蒙精神特质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有明显提高。
红色班学员圆满完成了《红色班级人才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和实践内容,学员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都有了明显提升。在首期59名红色班学员中,15人成为中共预备党员,35人被吸收为入党积极分子,4人获得国家奖学金和省政府奖学金,18人次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65人次获得校级奖学金,25人次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工作室依托学院重点打造的云飞支教队,3年来先后有13位支教志愿者远赴3000公里外的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彝族自治县烂泥箐乡开展支教工作。他们通过七彩课堂、入户走访、集市宣讲、广场调研等形式,在义务支教、调研国语普及状况的同时,推动红色基因与彝族文化深度融合,引起了媒体的广泛关注,还受到教育部、团中央的来函表扬。
与工作室共奋进,与工作室共成长。自成为工作室核心成员以来,我努力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躬行践履带领学生学好“行走的思政课”,个人能力和水平得到较大提升,成为“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山东高校优秀辅导员‘校园巡讲’和‘网络巡礼’活动”巡讲团成员、山东省属高校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成员,荣获第八届山东高校十佳辅导员等称号20余项,在山东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优秀成果评选、山东高校辅导员工作论坛、山东省高校学生教育与管理工作优秀科研成果评比等活动中荣获一等奖7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优秀奖2项。
用脚步丈量大地,把青春献给祖国,“行走的思政课”砥砺了青年学生的思想品格,淬炼了青年学生的信仰信念,涵养了青年学生的家国情怀,增强了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成为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重要平台。
(作者简介:吴建章,临沂大学胡秀俊工作室核心成员,资源环境学院辅导员,副教授。)
作者:吴建章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