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辅导员领航工作室:临沂大学④ | 退伍不褪色:弘扬沂蒙精神强担当
发布时间:2021-12-29 08:1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唐 燕 A+A-
-分享-

退伍复学学生具有退役军人和在校大学生的双重身份,是高校中的特殊群体。他们与所在班级的同学相比,年龄偏大,在思想状况、学习和人际沟通方面均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对他们及时给予关心和帮助,引导其尽快融入高校学习生活,防止被边缘化。

沂蒙精神作为先进的红色文化,契合退伍复学学生的价值观,胡秀俊工作室积极探索将沂蒙精神融入退伍复学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的途径,引导其发挥“退伍不褪色”的优良品质,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发挥榜样示范作用,更好地增强退伍复学学生思政教育的有效性和针对性。

 

找准契合点,提升育人实效

 

思政教育的内容必须与退伍复学学生已有的思想道德经验相契合才能发挥育人作用。契合度越高,越容易被接受、被内化。

一方面,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与退伍复学学生的服役经历高度契合。战火纷飞的年代,沂蒙人民为革命胜利不惧牺牲、浴血奋战、无私奉献,厚重的革命历史决定了沂蒙精神的价值取向,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熔铸形成了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沂蒙精神。退伍复学学生在服役期间要求能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具有爱党爱军的政治素养和无私奉献的优良品质。沂蒙精神融入退伍复学学生的思政教育可以进一步强化其革命传统教育成效。

另一方面,沂蒙精神具有开放性和强大的影响力,符合主流意识形态。沂蒙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发扬光大,历久弥新,它的发展脉络与共产党人带领人民参与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保持一致。沂蒙人民在革命战争年代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舍身忘我,在新时代勇于开拓创新、敢闯敢干、无惧困难,将红色精神代代传承,凝聚起中华儿女奋进新时代、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因此,沂蒙精神蕴含的价值意蕴有利于引导退伍复学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

为增强退伍复学学生的归属感,将他们在部队锤炼出的顽强意志和优良作风带到大学生活中,做沂蒙精神的信道者、传道者和积极践行者,提高其军人特质的影响力,胡秀俊工作室依托退役军人协会和国旗护卫队,以“弘扬沂蒙精神,强化责任担当”为指导思想,积极挖掘沂蒙精神的育人因素,进一步加强对退伍复学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

 

身临其境去体悟

 

沂蒙精神的宣传媒介和物质载体充分展现了战争年代沂蒙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精神风貌,和新时代紧跟党的步伐,在党的领导下开拓奋进、勇于进取的优秀品质。工作室充分挖掘这部分资源的教育价值,让退伍复学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悟感人事迹和榜样的力量,感悟沂蒙精神。

影片《沂蒙六姐妹》中,沂蒙妇女无私支援前线的大爱和牺牲,让很多学生流下了感动的热泪,有效激发了学生强烈的爱国热情和护卫祖国、建设祖国的责任担当。这样的观影活动让学生对沂蒙精神有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感受了沂蒙人民在革命时期护卫家园的坚定,和敢于斗争、勇于奉献的伟大精神。

为向退伍复学学生讲述临沂市的发展轨迹,工作室带领学生参观时代楷模赵志全同志纪念馆,让他们身临其境地感触沂蒙人民建设家乡的成功探索,更深刻地领会新中国成立后沂蒙人民开拓奋进、勇于创新、不畏艰险、勤奋肯干的优秀品质和强大精神力量。这些鲜活的案例,都是沂蒙精神的最佳载体,让学生在深刻理解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了解其蕴含的时代价值的同时,意识到沂蒙精神背后折射出的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同时,在参观过程中,学生还可以通过陈列的实物回顾人民军队和沂蒙群众流血牺牲、无私奉献的全过程,感受革命前辈和沂蒙人民的爱国情怀,在潜移默化中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品质。

通过不断挖掘沂蒙这片热土所蕴含的红色教育资源,向学生解读沂蒙精神的本质内涵和时代价值,充分利用红色故事、先进人物的事迹等感染激励学生,工作室让沂蒙精神教育有血有肉,真正触动了学生内心,让他们在思想上高度认同沂蒙精神。

 

文化育人显特色

 

学校校园文化对育人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功能。临沂大学位于革命老区,具有独特的优势。为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临沂大学深入挖掘沂蒙红色资源,形成了浓郁的红色校园文化。校史馆以沂蒙精神为核心内容,以时间为主线,通过大量翔实的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史料,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地展示了学校创办之初的艰难困苦,引导学生传承抗大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学校按照红色理念打造校史文化景观园“溯园”,复原了抗大一分校沂蒙办学点、滨海建国学院部分旧址校貌,使学生置身校园便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追溯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弘扬和传承沂蒙精神,学校精心打造了《沂蒙畅想》《沂蒙印象》《沂蒙情深》沂蒙红色乐舞剧“三部曲”和国家艺术基金项目民族舞剧《渊子崖》。《渊子崖》以渊子崖保卫战为创作背景,讲述了渊子崖村民在抗战时期拥军支前、顽强抵抗日军侵略的悲壮故事,深入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

工作室积极利用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校园文化与退伍复学学生的思政教育结合起来,在退役军人协会活动室专设退伍复学学生风采展,每年从退伍复学学生中评选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通过展示这部分学生的典型事迹,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躬行实践显特质

 

为引导退伍复学学生在退伍后能够继续保持部队的优良作风,工作室组织退伍学生成立退役军人协会,提升退伍复学学生的归属感和号召力,为其提供砥砺品格、展示才能的平台。

退役军人协会共有退役军人507名,下设教官队、宣传部、后勤管理部、作训部、军训策划部。自成立以来,协会成员圆满完成了临沂大学2020级、2021级新生军训任务和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20级新生军训任务。在军训期间,退伍复学学生作为军训教官向新生展示国防技能及知识,分享自己的服役经历,以此提升新生的爱国情感及国防意识,增强新生的奉献意识和责任意识,提高大学生参军入伍的积极性。

在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工作室引导退伍复学学生积极参与学院公寓管理工作,提升学生宿舍的内务整理水平。在山东省大学生军事五项比赛中,退伍复学学生刻苦训练,扎实备赛,获得全省一等奖的优异成绩,充分彰显了退伍军人的优良特质。

 

仪式教育强担当

 

仪式教育具有激励和感化的功能。为进一步提高仪式教育的效能,工作室组织国旗护卫队在烈士纪念日等重要历史纪念日举行隆重的升旗仪式,在清明节去大青山抗日革命根据地纪念馆以及孟良崮战役纪念馆缅怀革命烈士,队员还担任华东革命烈士陵园清明祭礼兵。通过这些活动让退伍复学学生重温历史,认识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在历史中启迪智慧、涤荡心灵,激励学生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不断培养“有信仰、能吃苦、善创新、敢担当、乐奉献”的临大特质。

另外,临大国旗护卫队还承担了学校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总结表彰大会等多项校内外大型活动的形象展示和志愿服务工作。在平时的训练中临大国旗护卫队队员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担当,充分发挥了在弘扬沂蒙精神中的“火种”作用和榜样力量,极大地鼓舞了在校学生参军入伍的热情。

近4年,学校共有1132名学生投身军营建功立业,学校连续多次被评为“全省征兵工作先进单位”“全国国防教育特色学校”。临大国旗护卫队连续在全国高校升旗手交流展示活动中荣获佳绩,这是沂蒙精神育人成效的最好诠释。

(作者简介:唐燕,临沂大学胡秀俊工作室核心成员,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讲师。)

 

作者:唐 燕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