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辅导员领航工作室:临沂大学⑤ | ​用沂蒙精神助力学生党建工作
发布时间:2021-12-29 08:10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1年12月刊作者:马卫华 A+A-
-分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东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传统,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对我们今天抓党的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作用。”高校学生党支部是高校党建工作的主战场,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平台,担负着培养优秀大学生的重任。

临沂大学胡秀俊工作室将沂蒙精神育人融入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创新党员素养提升的工作思路和方法,以党员学生带领团员学生、团结普通学生,以党建带团建,引导广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对于全面推进高校基层党建工作,服务大学生党员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沂蒙精神助力组织生活,创新学习教育路径

 

工作室利用沂蒙红色文化资源,组织学生党员参观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沂蒙革命纪念馆、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在现场聆听工作人员讲解感人至深的革命战争年代的故事,实地参观历史物件、图片、手稿,深刻体会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伟大沂蒙精神,在学思践悟中悟真谛、长本领。

为进一步发挥现场教学对学生培根铸魂的重要作用,让学生立足当前、结合实际,感触社会发展现状和对人才的需求,工作室带领学生赴平邑县地方镇九间棚村开展主题党日活动,让学生感悟“团结奋斗、顽强拼搏、坚韧不拔、艰苦创业”的九间棚精神。九间棚人在党委书记刘嘉坤的带领下,凭借“永不变色、永不服输、永不停步”的坚定与坚韧,一代一代接续奋斗。从无电、无路、缺水的穷山村,到一边做大金银花产业,一边发力美丽乡村建设,向乡村振兴的新目标不断奋进的“沂蒙明珠”。九间棚村巨大的变化,让学生党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实践中锤炼作风、磨炼意志的重要性,纷纷表示要到基层建功立业,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贡献青春力量。

以沂蒙精神为切入点,借助学校党校的师资力量,工作室邀请专家对学生党员进行理论学习上的辅导,并定期开展“党课大家讲”活动,通过全员参与让党员“动”起来。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一周一开讲,一人一专题,让理论学习接地气聚人气,进一步提高支部党员的理论素养和政治修养。

举办微党课大赛,讲最美沂蒙故事、争做最美临大党员,是工作室以赛促学,增加党性教育活力的重要举措。如,在党史国史校史知识竞赛中,以沂蒙精神为切入点,学生全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进一步理解领会党章党史、国情国史的深刻内涵,增强了学生党员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热情。并且,在比赛中,学生还可以借助自身专业优势,将“大理论”同学习生活中关注的“小事件”相结合,将“文件语言”与日常“通俗语言”相结合,充分体现这一党性教育方式的活力,让学生在参赛过程中提升理论素养、坚定理想信念。

 

沂蒙精神助力队伍建设,创新组织育人路径

 

充分发挥朋辈传承和榜样引领作用,是工作室探索出的一条助力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组织育人路径。在结对帮扶中,一名正式党员与至少一名预备党员和一名入党积极分子结对子,正式党员要从思想认识、专业学习、创新创业等方面入手,帮助结对伙伴提高思想觉悟和党性修养,引导他们用实际行动向党组织靠拢。这一朋辈帮扶和典型示范相结合的教育方式,让学生在自我激励与榜样引领中快速成长。

沂蒙精神为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提供了丰厚滋养,为检验党员干部的初心使命和党性觉悟提供了价值标尺。工作室成立积分考评小组,进行每月汇总,季度认定,年度考核;建立入党申请人、学生党员个人成长档案。通过记录党员成长的点点滴滴,为学生党员绘制成长路线图。同时,工作室还通过设立“党员迎新服务岗”,打造学生公寓“党建工作站”等,将学生党员队伍建设融入学生工作的各个方面,进一步强化学生党员的角色意识、服务意识。

 

沂蒙精神助力志愿服务,创新实践认知路径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沂蒙红色文化来源于实践,也在实践中锤炼和发展。工作室以沂蒙革命老区为依托,开展“三进两融”实践育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和领会沂蒙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工作室的指导下,临大外国语学院成立了先锋党员志愿服务队,从迎新到抗疫,从教室到公寓,从学校到社区,时时处处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增强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彰显头雁作用,引领带动所有学生共同进步。学院还成立了多语种志愿翻译团队,发挥学生的专业优势,组织学生党员参加“金砖国家青年外交官论坛”、临沂市商博会、山东省“一带一路”跨境电商战略专题培训班、“新时代、新外贸”跨境电商生态峰会等大型活动,开展口译、笔译、会务联络等志愿服务工作,在志愿服务中提高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展现把个人小我融入祖国大我、人民大我,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的使命担当。此外,学院还成立了大学生寒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立足三区九县社会实践基地,利用寒暑假开展支教助困、政策宣讲、社会调研、采访老党员等活动,引导党员在基层奉献中淬炼党性,做新时代沂蒙精神的践行者,讲好临大故事,彰显青年担当。

进学校、进社区、进乡村,“三进”实践育人模式有效挖掘了学生党员的专业特长,激励学生党员在实践中亮身份、亮承诺、亮服务,以行促实,不断强化宗旨意识和家国情怀。“进学校”让学生党员感受新时代教育的发展现状,明确当前社会对教师的新要求,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活力,自觉服务地方教育发展,用实际行动弘扬沂蒙精神,传承红色基因。“进社区”助力学生党员在深入基层,服务群众中,锤炼党性、增长才干,时刻牢记以人民为中心。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进乡村”活动着实发挥了育人实效,学生党员主动回家乡参与疫情防控工作,尽己所能为疫区捐款、自发参与防疫志愿服务,以实际行动践行学生党员的宗旨意识和家国情怀。

 

沂蒙精神助力新媒体平台,创新宣传教育路径

 

工作室开通了专用微信公众号——沂蒙精神代代传,在此基础上,外国语学院也开通了党建专用公众号——临大外院先锋,通过定期推出沂蒙精神学习专栏,将沂蒙精神文化资源制作成视频、图片等多种形式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党员在网络上唱响红色主旋律,将沂蒙精神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党员的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多种多样的红色活动,唤起学生党员内心对红色文化的记忆,将红色文化植入学生党员的心灵深处,树立强烈的文化认同感,用红色文化涵养正气,用优良传统滋养人心,让理想信念的明灯永远在学生党员心中闪亮。

工作室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党史学习教育的必修课,积极利用灯塔-党建在线、学习强国、钉钉群等平台,进一步拓宽教育路径,延伸学习空间,丰富支部的教育管理形式,引导学生党员学习党的历史、追寻红色初心,矢志不渝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利用钉钉群,先后开展“线上云辅导‘一对一’支教”“学习习总书记回信·绽放绚丽青春之花”“对党忠诚,加强修养,努力争做担当时代重任的合格党员”等主题党日活动、党课。同时,利用钉钉会议功能,开展各类线上观影、讨论活动,落实疫情防控期间的党员教育,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弘扬沂蒙精神,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沂蒙精神质朴纯粹,内涵丰富,契合时代发展,在新形势下将沂蒙精神有机融入学校学生党建工作十分必要。胡秀俊工作室将继续探索高校学生党支部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挖掘和弘扬沂蒙精神,积极拓展沂蒙精神育人的有效途径,依托组织生活、队伍建设、志愿服务及新媒体平台,帮助大学生党员深刻领会沂蒙精神的文化内核,真正入脑入心,做到知行合一。

(作者简介:马卫华,临沂大学胡秀俊工作室核心成员,外国语学院学生工作办公室主任。

 

作者:马卫华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