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高度重视新文科建设工作,围绕新文科建设积极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大力促进新闻传播学类学科与其他学科更宽广、更深刻的交汇贯通,全面提升专业质量和学科水平。
新闻传播学院将传统与新技术相融合,实现新闻学与计算机学科、信息工程与管理等学科交叉融合。目前新闻学专业获得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两门课程为国家级一流课程,一项成果获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
为适应社会发展,满足新闻传播专业人才培养多层次多维度的需求,在新闻学专业之下开设了融合新闻、策略传播、大数据与智能媒体等3个特色方向,充分体现了媒体信息化、网络化、数字化、数据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体现了学科交叉、文理兼容的特性。
融合新闻方向旨在培养兼具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系统掌握新闻学理论、知识和技能,熟悉各类媒体生产及运作的全媒化复合型高素质新闻人才。课程组包含“新闻史论”“中外新闻作品研究”“经济新闻研究”“媒体策划与创意写作、新闻名家进课堂”“红色新闻文化寻访”“调研中国”等课程。该方向毕业生适合在各类传媒机构中担任新闻记者、编辑,或者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宣传、新闻传播管理方面的相关工作。
策略传播方向旨在培养适应数字媒介时代要求、拥有复合知识结构、掌握全面专业技能和具备卓越发展潜质的公共传播人才。课程组包含“传播史论”“传播研究方法”“影视传播”“整合营销传播”“品牌策划与传播策略”“传播心理学”“危机传播管理”等课程。该方向毕业生适合在党政机关、企业、传媒和其他社会组织中从事政治传播、品牌传播、危机传播、健康传播、数字传播、文化传播、公共关系等领域的工作。
大数据与智能媒体方向充分体现新文科特色,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互联网思维、熟练的新媒体操作技能、数据处理能力等新媒体人才。课程组包含“智能媒体与传播”“网络舆情分析技术”“大数据推断基础(双语)”“新闻核查”“无人机航拍与技术应用”“Python语言基础”等课程。该方向毕业生适合在党政机关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特别是各级宣传部门、各类媒体机构及信息技术企业,从事媒介数据分析、新媒体内容创制、全媒体策划与运营、网络舆情分析与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新闻学专业倡导文理兼修、学科交叉的融合性、开放性教学体系,实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举的参与性、体验性课程体系,构建集知识教育、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于一体的卓越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开设了大量学科交叉、知识复合的新课程。大数据与智能媒体方向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师生欢迎。立足学科前沿,强化实验教学,课程组打破原有传统的新闻传播教学体系,将科技、大数据与新闻传播有机结合,探索“1+4”实验室教学模式,形成了“媒介科学”创新背景的实验教学体系,实现全媒化专家型的人才培养。特别是增加了培养学生数据思维、人工智能、编程能力的新兴交叉课程,主要包括“数据思维基础”“大数据推断基础(双语)”“智能媒体与传播”“Python语言基础”“自然语言处理”“数据新闻及可视化”等。
特色课程之一:
数字媒体应用让你速成“微雕大师”
“你雕完了吗?”这是新闻传播学院2020级学生期末首选问候语。“数字传播技术与应用”课程采用半开卷的形式,让学生将课程内容的精华浓缩在一张A4纸上,在全级掀起“微雕”之风。学生戏称:“你送新传一个大学生,新传还你一个手艺人。”
“数字媒体技术与应用”是新闻传播领域具有典型交叉学科性质的教学与研究方向,涉及计算机软硬件及应用、通信与广播技术,及新闻传播学、文化创意产业等领域。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数字图形图像、视频音频、网络媒体技术、计算机动画等数字媒体关键技术领域及发展方向。授课教师通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结合,打造轻松愉悦又严谨科学的沉浸式、体验式教学。
特色课程之二:
无人机带你“飞”
新闻传播学院最“难抢”的课程莫过于“无人机航拍与技术应用”,15人的小课教学让选课阶段的学生都暗暗祈祷此次一定要抽中。
此课程采用虚实结合的授课形式,在完成无人机相关理论基础教学后,通过前期无人机飞行模拟软件的虚拟仿真实验以及后期无人机航拍现场实际操作,让学生充分了解无人机的构成、飞行原理和核心使用功能,熟练掌握无人机航拍和操作技术,具备独立使用无人机完成各类场景应用的航拍能力。
亲手操作无人机拍摄画面完成作品是一件超酷的体验,学生不仅可以获得理论知识的提升,更可以获得大量实践机会。
特色课程之三:
Python教你做“程序猿”
Python如今不仅仅是一个数据分析工具,更是打开学生新闻传播新方式的一把钥匙,开阔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数据理解能力,加深了其对大数据分析核心问题的见解。
结合学院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快的特点,课程设置循序渐进,从实战出发传授业界数据分析经验。教师队伍、助教团队实现院本化设置,由学院优秀研究生、本科生担任,有助于助教团队的有序迭代。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参加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实现了学院在该项竞赛中零的突破。
学院课程不仅仅面向本院学生,还积极承担服务全校通识课的职责,暑期开设的“Python工坊”实现学院大数据与媒介分析类课程首次面向山东大学一校三地学生选课,学生来自物理、经济、历史等多个学院。同时积极在省内和省外高校进行推广,与开设新闻传播类专业的兄弟高校进行经验交流,提升学科影响力。
“大学不学一次大数据,枉为新传人。在大数据的课堂中,畅游于知识的海洋,发现自己在宇宙面前的渺小,惊叹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激发了求知和探索的热情。”
“老师非常认真和负责,特别重视学生的课堂反馈,讲授的知识也很丰富。学习这门课锻炼了自己的思维,感觉收获很大。”
“大数据推断基础(双语)”课程的开设不仅让学生感受到新闻传播学院文科的浪漫,更体会到工科的严谨科学。
而“数据思维基础”课程,则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方式,让他们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视野逐渐开阔明晰。学习过这门课程的学生普遍反映:“老师教学质量高,严谨、负责,讲课特别清晰,解答问题也超级耐心认真,反馈很及时,还注重与学生进行互动。这对我们以后进行大数据分析相关工作和研究很有帮助,利于拓宽我们的认识,使我们更具有竞争力。”
“Python语言基础”教会学生的不仅仅是工具的运用,更重要的是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各方面都很满意,体系清晰,实操性强,老师讲得很好、很有耐心!”
“对逻辑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要求较高,注重实践,真的难,也真的有用。”
新文科建设打破了学科专业之间的壁垒,推动文科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创新了人才培养模式。新闻传播学院将积极应对时代发展需求,不断探索专业建设路径,力争在政校企合作方面、产学研协同育人方面取得新突破,赋能新闻学建设。
(作者简介:邱凌,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教授。)
作者:邱 凌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