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山东大学的来华留学生教育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是国内最早接收外国留学生和开展对外汉语教学的高校之一,累计有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留学生在国际教育学院学习。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为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的下设专业。中国语言文学是山东大学办学历史最为悠久、社会评价和认可度最高的学科之一。2000年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12年之前名称为对外汉语专业)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生。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积极落实中华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响应全球“汉语热”和国际汉语教师人才匮乏的社会需求,培养将中文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及中华文化国际传播的专门人才,构建起本硕博贯通的人才培养体系,使山东大学成为首批涵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本硕博及博士后流动站的高校。
2021年3月,山东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以此为新起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在理念更新、平台搭建、人才队伍、课程设置方面持续优化,凸显专业特色,致力于培养中国根基和全球视野兼备、专业能力和实践水平同步、人文素养与综合素质均具的,能胜任国际中文教育和语言文化国际传播的复合型人才,着力打造“行业引领、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
基于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需求,支撑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创新创业教育改革、顺应“一带一路”建设和全球中文教育发展战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意培养学生了解国际动态、关注全球重大问题,树立高度的世界意识和国际视野,理解和尊重世界不同文化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坚定文化自信,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时代新人,更好地服务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一个中心、两个要点、三个平衡、四个模块”,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育人理念。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宗旨,本专业注重夯实学生的知识塔基、提升全球胜任力,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处理好三个平衡,即“中国根基与国际视野的平衡、人文素养与应用技能的平衡、知识体系与健全品格的平衡”,并通过知识、技能、综合能力和社会认知四大课程模块,实现“知识宽、技能强、能力复合、国际融入度高”的育人成效。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拥有一支学科背景丰富、综合素质高、科学高效的师资队伍,90%以上的教师具有海外学习、访学经历。他们或作为孔子学院中方院长、国家公派教师奋战在国际教学一线,或作为行业专家学者赴海外讲学、访学,或毕业于海内外知名学府。学院教师连续三年蝉联山东大学和山东省青年教师讲课比赛一等奖。
在学生培养层面,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构建“海外学习经历与暑期学校相结合、全英文专业课程与第二外语相衔接、线上线下中文教学实践并举”的多层次、多模式国际化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培养质量,促进学生成长,铸造国际化育人底色。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遵循“三全育人”要求,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全过程、全覆盖。即本科生导师制贯穿大学四年、本科生导师制覆盖专业所有本科生,打造专业教师与学生的教育科研共同体。
导师全方位指导学生成长发展,不仅要就学业和生涯规划给学生提出建议,更要指导学生进课题、进实验室、进团队,培养学生的教研科研兴趣和基础研究能力。
依托山东大学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的“中华文化创未来”项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获得了科研探索、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新型研究平台。通过项目研发,学生深刻思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问题,围绕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积极开展多样化探索与实践。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是一个综合性、跨学科、融通性的学科,在夯实汉语根基的基础上,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多个学科门类均有交叉。在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国际教育学院尝试打破学科专业壁垒和学科障碍,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其他文科专业深度融通、与理工农医交叉融合。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赋能专业教育,主动适应并借力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专业的高质量高水平发展。
汉语国际教育既是一个专业,还是一项事业。聚焦行业产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社会及校友资源作用,搭建资源共建共享平台,与唐风汉语、优实教育、漫中文等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深化产教融合,建立起一批高水平实习实践实训基地和联合培养基地,通过教研合作、资源研发、实习实践、学生就业等方面,探索专业建设的育人新机制、新环境、新循环。
新文科建设要“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科技革命交叉融合,培养新时代的哲学社会科学家”。其“新”首先在于新科技发展与文科融合引致的文科新增长点和传统文科专业、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更新换代,新文科实验室的设计与筹建是实现新文科之“新”的重要举措。
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建有包括文化体验教育创新实验室、语言习得实验室、国际中文教育创意体验设计实验室、教育技术与教学技能训练实验室、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应用实验室等在内的,超过3000平方米实体空间的新文科实验室群。
文化体验教育创新实验室以微缩文化空间呈现某个文化主题,配备“文化场景+体验教具+互动教学设备+虚拟仿真体验课程”等内容,实现传统文化的创意生产,涵养在校大学生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是学校“文化+科技”融合的创举,具有突出的山大文化特色和鲜明的创新特点。
语言习得实验室引进国际先进仪器设备,如眼动仪、脑电监测仪等,通过线下课堂教学、线上实验教学,获取体验习得大数据,分批建设数据库,同时筹备与脑科学研究项目团队进行跨学科合作,开展语言文化与医学的交叉学科研究。
国际中文教育创意体验设计实验室围绕语言教学与文化传播中的代表性元素,融合工业设计、信息科技和软件技术,结合审美塑造,开展文创设计、游艺设计和创新体验产品设计,孵化创意理念转化和表达类项目,激发学生服务社会的热情和创业的激情。
实验室是培养本科生实践能力的重要场所。基于新文科实验室建设,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注重学科重组、文理交叉,以文化实践实训课程体系以及虚拟仿真实验教学课程群为抓手,融入现代信息技术赋能文科教育,形成了实验、实训、实践的“三实”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强化创新创业实践能力训练,有效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了培养知识创新及科技创新能力人才的革故鼎新。
在新文科建设理念指引下,国际教育学院立足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一流专业,开设“国际中文教育”微专业并完成首轮招生和培养。微专业以塑造国际中文教育人才核心能力与素养为核心,通过灵活系统、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养方式和高阶性、交叉性的课程体系,培养中文教学能力、中华文化传播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兼备的国际中文教育“准师资”。
围绕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和学校国际化战略需求,立足山东、辐射全国、放眼世界,学校着力提高社会服务水平。
国际教育学院承担了山东省援助新疆喀什地区教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提升任务,由学院骨干教师组成课程研发团队,带领全校文科相关专业硕士研究生、本科生组成培训师资团队,面向岳普湖县260名中小学教师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结对帮扶培训,以实际行动为全面加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力量。
学院还组织师生开展“中华文化乡村行”活动,依托中央文明办“暖阳春苗”志愿服务项目,面向乡村基础教育领域开展志愿服务,参与“推动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此外,在国际中文教育进入新时代、迎来新发展的背景下,学院依托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线上团组交流学习项目,支持美国、泰国、蒙古等国家中文教师和中文学习者的学习需求,向其提供高质量的中文课程和教学资源,扩大中外青少年和大学生的交流对话,为海外民众提供深度感知中国、了解中国的机会,助力国际中文教育事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作者简介:杜文倩,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
作者:杜文倩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