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新”背景下的专业建设(二):山东师范大学④ | 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与改革
发布时间:2022-03-28 07:55 来源:《山东教育》高教2022年3月刊作者:王兰芳 A+A-
-分享-

山东师范大学:新文科背景下的专业建设改革与实践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具有鲜明的政治性、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积极把握新文科建设的方向和要求,在守正创新中推进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突出哲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社会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等多学科的交叉渗透,注重学生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综合素质与国际视野的养成,持续推进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改革,培养优秀思想政治课教师和思政教育领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全面提升了专业质量和学科水平。

 

以培养复合型卓越思政教师为目标,推进一流专业建设

 

根据新文科建设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以建设成为优势明显、特色突出的国家一流专业为总体目标,全面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内涵建设,提高整体水平。

——强化顶层设计,注重内涵建设

为贯彻教育部“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的目标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坚持需求导向,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适时适当调整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一是明确专业定位,推动专业内涵发展。专业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突出教师教育特色,培养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素养、高尚师德修养和教育情怀、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较强的思想政治教学能力、研究能力、管理能力、创新能力的优秀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和思政教育领域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创新人才。通过把握建设导向,明确专业建设的总体思路及举措;高度重视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环节,凸显专业建设特点;坚持质量优先,加强质量文化建设;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促进、拔高专业建设平台等。多管齐下,推进专业建设和改革创新。

二是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依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师“六要”的素质要求,结合《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和师范专业认证标准等,制定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2019年版、2021年修订版。同时,以“政治强、情怀深、能力好、素质高”为目标,构建涵盖知识、能力、素质培养等要素的人才培养规格;以立德树人、铸魂育人为引领,强化思想品德、政治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深厚的家国情怀和高尚的师德师风;构建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把获取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综合素质有机结合;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提升思想政治学科素养和教学设计组织实施与评价、教学研究、现代信息技术应用、育人等能力。

——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强化专业思政和课程思政

马克思主义学院承担着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任务,一贯重视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这为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与思政课建设紧密结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创造了有利条件。专业建设中注重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学科、专业、教材、管理体系,积极吸纳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成果,在专业课教学中引导学生将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提升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强化教师的立德树人意识,将“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 相结合,注重价值引领,充分挖掘每门专业课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积极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三进”,成效显著,“思想政治课程与教学论”“文化学概论”等获得了山东师范大学课程思政优秀教学案例。

——聚焦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卓越教师计划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2017年入选全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计划”建设专业。为有针对性地培养拥有先进教学理念,教学基本功扎实,从事思想政治学科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优秀复合型人才,专业设置了卓越教师班,实行择优选拔、小班培养、班主任负责制、双导师制等,注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能力提升与学术研究能力提升并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在学习成绩、科研创新、教学技能、党团活动等方面表现优异,卓越人才培养计划得到了良好实施。

 

构建运行“四维三全两翼一中心”人才培养体系,提升培养质量

 

专业以学生为中心,理论与实践并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从课程建设、教学方法手段与评价方式改革、教学管理和质量保障等4个维度开展深度改革,全面促进学生发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推进“一体化、两结合、四类型”课程体系建设

围绕“基本素养”“专业素养”“教师素养”“实践素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实现课程设置的整体性和层次性,构建起“一体化、两结合、四类型”的课程体系。“一体化”是指专业课程设置要围绕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整体设计,全程渗透,全程培养;“两结合”即基础与拓展、必修与选修相结合;“四类型”是通识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实践课程。课程体系落实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和“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的思想政治教师专业素质要求。在课程建设中凸显思想性、前沿性和实践性,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等及时纳入课程内容,以实践教学促进学生思政教育教学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的提升。同时,专业注重教材和教学资源建设,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案例库、优秀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资源库等,整合优质线上和线下资源,提升了教学资源规模和质量。

——改革教学方式、手段与评价方式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坚持生本教育理念,促进教师改进教学方式,积极开展“基于情境、基于案例、基于问题、基于活动”的课堂教学。同时,借助“互联网+教育”,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积极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虚拟仿真实验教学改革,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得益于系列改革举措,“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立项山东省“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专业还注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进,充分利用教学技能实验实训中心、微格教学录播室、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中心,通过教学技能训练、教育实习研习、教学技能大赛等提升学生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在评价方式改革中,专业坚持发展性评价理念,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评价方式的综合化,成功探索出有效的评价策略和方法。

——优化教学管理与教学质量保障

专业对标国家教学质量标准和一流专业标准,突出过程管理,建立健全系统的教学管理制度。组建4个教学团队,以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立项等为抓手,进行集体备课、听评课、交流研讨等,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完善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选用、考试考核、毕业论文等环节质量标准,定期开展检查督导,建立教学质量常态化评价机制,形成了“标准—监控—反馈—跟踪—改进”的闭环质量保障体系。

——强化“三位一体”协同育人

在注重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立起“三位一体”教育联盟,从高校、科研机构、中学聘请兼职教师,承担部分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教学和指导等工作。积极与地方教育局、中学等建立稳定联系,设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形成了师范生协同培养、教师专业发展、教学研究服务一体化的教育实践合作共同体,在锻造学生专业技能、提高综合素质上形成了协同育人合力。

(基金项目:本文为山东师范大学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一践行、三学会’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研究”(2019XD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王兰芳,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政系主任、教授。)

作者:王兰芳

编辑:扈美辰

审核:王骄

相关阅读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