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高校“金课”(聊城大学篇)
“一体”即打造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兼具的课程;“三环”即将课程分为认同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三个环节。该模式旨在解决学生专业认同不足、学习兴趣缺乏持续动力、专业技能偏弱等三个核心问题,提高学生的专业深造能力。
以“一体三环”课程教学模式为基准,围绕“中国旅游史”这门课程,我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等多维度的认可。本文以“中国旅游史”为个案进行讨论分析,力图为当前的“金课”建设提供范式参考
一、理论基础与支撑:“一体三环”的提出与构建
依据心理学中的“认同理论”、教育学中的“建构主义理论”和“缄默知识理论”,分析本专业学生产生专业认同困境、学习兴趣缺乏持续动力、专业技能偏弱等问题的原因,通过在课程建设中设置认同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三个环节,打造专业素养与实践技能兼具的课程。
(一)依据心理学中“认同理论”,在课程中化解专业认同危机
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尔克森在《儿童期与社会》中写道,认同是“一种熟悉自身的感觉”,一种“知道个人未来目标”的感觉,一种从他信赖的人们中获得所期待的认可的内在自信。本模式据此认为,学生专业认同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没有可信赖的人予以指导,丧失个人未来目标,进而丧失自我以后所导致的。如果想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每一门课程中不断强化讲解本专业的性质、内容、意义和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自信、明确目标、实现专业认同。
(二)依据教育学中“建构主义理论”,提高课程中的专业教学质量
建构主义反对单纯的知识传授,反对以教师为中心的“满堂灌”,强调以学生为中心,鼓励他们主动发现和探索知识,完成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本模式认为,在目前教师讲授时间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开展建构主义教学的合理取向,是将课堂教学和专业文化活动打通,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开展专业探究和文化实践,推动学生形成自我的知识建构。
(三)依据教育学中“缄默知识理论”,提高课程中的专业技能训练
英国哲学家波兰尼将知识分为显性知识和缄默知识两种,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知识,缄默知识是以整体经验为基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某些专业技能就属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缄默知识,仅仅依靠知识讲授是无法真正提高专业技能的。有鉴于此,本模式根据缄默知识理论,重点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专业技能。
二、以“中国旅游史”为例的教学实践与思考
(一)“一体”———“金课”建设的魂
“中国旅游史”是旅游管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开设学期为大一的第一学期。从开始讲授这门课到现在6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把“怎样才能教好,学生怎样才能学好”作为自己教学工作不断前进的牵引力。在看电视剧《亮剑》的时候,我被其中的一句经典语句所吸引:“一支部队也是有气质和性格的,而这种气质和性格是和首任的军事主官有关,他的性格强悍,这支部队就强悍,就嗷嗷叫,部队就有了灵魂。”我立刻联想到,一门课是否也有自己的魂呢?这门课的灵魂是如何与任课教师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呢?从那以后,我便带着这个念想在“中国旅游史”的课程教学中不断探讨。
我首先对“中国旅游史”这门课程进行了解读,虽然它是旅游专业的基础课,但是课程中的历史分期、史料分析等历史学的知识还是涉及得非常多的,如何避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觉枯燥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与此同时,我对自己的学识背景和性格特征进行了自我剖析,认为自己在与旅游相关的历史文献储备方面没有问题,但因不是旅游管理科班出身,在专业术语等方面有所欠缺,于是我借阅了《旅游学概论》等专业书籍进行了“恶补”,尽量弥补专业知识的不足。在性格特征方面,我属于外向型,故而在选择、设计讲授风格的时候,我侧重于激情为主方式,语言尽量做到风趣幽默,能够较为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当然,课程讲授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所以我在每节课后都会通过微信、QQ等方式收集学生的反馈信息,并不断进行完善。在6年多的实践中,我所讲授的“中国旅游史”逐渐有了我的痕迹,打上了我的标签,我也基本上摸索到“中国旅游史”这门课的魂,那就是用自己激情演讲的方式,让学生在风趣语言中,较为轻松地掌握不同历史时期旅游文化的发展。
(二)“三环”———“金课”建设的魄
“三环”旨在解决学生专业认同不足、学习兴趣缺乏持续动力、专业技能偏弱等三个核心问题,在课程设置中主要分为认同教育、专业教育和技能教育三个环节。需要说明的是这三个环节并不是彼此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结合,甚至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三环”课程设计中,要根据“95后”乃至“00后”学生的特点,持续为课程注入活力,让他们更具参与感和体验感。
“中国旅游史”课程中我设计了一个主题是“根据所学知识及区域历史进行初步的旅游景区(路线)规划”,考虑到聊城本身是历史文化名城,有丰富的旅游资源,我选择把这节课作为外堂课,因为户外讲授信息的传递和对知识的了解远比室内课堂更直观。对于户外课堂的“备课”,我会提前做好充足的准备,一般会先确定好一条路线,如运河博物馆→孔繁森纪念馆→东昌湖→光岳楼,同时做好户外课堂教案及安全预案,然后申请学院领导批准,征得同意后提前一周将户外课堂的景点告知学生,让学生预习。班长、团支书需要和我一起进行路线安全考察,保证户外课堂高效、安全、严谨。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更是将户外课堂作为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的舞台,让学生结合课前预习对景点进行讲解,并根据学生对景点知识的掌握情况进行二重证据法(把参观的景点、史迹、文物等与史料记载结合起来以考证古史的方法)讲授,引导学生感悟“Under the history,You are the history(在历史的车轮下,你也正在上演着历史)”。学生们的学习热情被有效调动,有一位学生在QQ空间中写道:“因为是第一次进行户外课堂,同学们都特别新鲜而且激动,丛老师也是反复强调安全。这一路,丛老师风趣幽默地向我们介绍各个景点以及景点背后的文化底蕴,比如在凤凰台,丛老师就告诉我们凤凰台名字来源于神话故事。”我也会细心地在每个景点前和全体同学进行拍照留念,珍存教学过程中收获的每一份感动和快乐。课堂结束时,会叮嘱学生及时总结户外课堂的感悟和知识,并在下节课上进行分享,以此巩固深化课堂知识,并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三、课程质量与评价:基于多维度的效果反馈
“一体三环”是我在讲授“中国旅游史”等课程实践中摸索并提出的一种课程模式,其宗旨是通过每一门独立课程,在“一体”中强化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在“三环”中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和专业自信,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以“一体三环”课程教学模式为基准,围绕“中国旅游史”这门课程,我进行了不断的尝试,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学校和学生等多维度的认可。学校层面,我以“中国旅游史”为范本,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山东省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暨聊城大学选拔赛,连续两年获得二等奖。《聊城大学校报》以《丛振:玩转户外课堂的“网红”老师》为题,对我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专题报道。学生层面,连续6届学生认为“中国旅游史”课的“一体三环”模式教学效果良好,讲课条理性极强,多而不乱,广而不杂。这门课深受学生们欢迎,连续多年在学院的教学评价中位于前列,我也因此多次被评为A级教师。
(作者: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丛振)
作者:丛振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