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提升教学质量 打造高校“金课”(青岛理工大学篇)
艺术教育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内容和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在2014年颁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我国艺术教育存在的许多问题,如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缺乏艺术类师资、艺术类活动参与的范围小,基础艺术教育农村学校贫乏、有关艺术教育的评估机制还没有健全,这些问题限制了艺术教育的作用。
推进素质教育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我国高校教育的首要目标和紧迫任务,而艺术素养教育仍是学校教育的薄弱环节,艺术教育育人功能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约。为全面深化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教育部颁发了一系列文件,如,《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2001~2010)》、《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随着高校对艺术教育日益重视,作为艺术教育和美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教育已经逐渐走进了高校的大学课堂,舞蹈的教学地位已经得到了相当程度的加强和重视。
一、积极发挥舞蹈对大学生提升艺术素养的作用
同教育发达国家学生相比较,我国学生的艺术素养和文化素质差距明显,尤其创造力、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等已经成为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那根“短板”。
美国做过一项关于创造性思维的调查,调查对象是全美国的化学家和数学家,结论显示4/5以上的科学家们是在右脑直觉和顿悟下进行创造性研究的。日本教育界提出了“进一步开发右脑”到“高级第二劳动”。德国科学家Davis博士的科研结果论证了艺术专业例如舞蹈能开发右脑。研究实践证明,对于大学生的类别认识能力、图形认识能力、空间认识能力、想象力、创造力、观察能力、判断能力、注意力、洞察力、形象记忆力、适应能力、自主能力、集体意识和整体意识的培养和发展,艺术教育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舞蹈教学作为高校实施人文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具有其他艺术形态教育不可替代的作用。舞蹈训练和表演是靠肢体的协调运动来完成,大脑意识、肢体语言、呼吸、情感、表现心理等都得到了有效的开发和控制,它不仅可以增强学生体魄,激发其积极的情感,还可以调节心理发展水平,提高运动文化素养,促使学生智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提升其全面的艺术修养。
理工科大学生由于大量时间用于做实验、计算数据,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容易形成诸如驼背、弓腰、挺腹、斜肩等许多不良体态,不仅影响大学生的整体风貌,长此以往还会造成脊椎、关节等损伤。舞蹈的训练方式和手段是科学规范且合理有效的,大学生经过系统的舞蹈训练,身体的柔韧性、灵活性、稳定性、节奏感、肌肉力量等方面都能得以加强,身体机能得以提高。通过舞蹈训练,可使理工科大学生更加自信,体形更修长、体态更挺拔、气质更高雅,精神焕然一新。
我国高校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严重匮乏,“高分低能”现象比较普遍,其感知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已经成为其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短板”。高校舞蹈课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陶冶大学生的高尚情操和高雅的审美情趣;舞蹈教育活动还有助于融洽人际关系,促进和谐校园建设。
二、确立理工类高校舞蹈学科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表演、音乐、美术、文学、武术、运动生理学、生物力学等多种学科门类,在艺术教育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大多数理工类高校仍然缺乏完整的舞蹈教育体系,长期形成了舞蹈教育的被动局面,普及面较窄。理工类高校加强舞蹈教育旨在培养理工科大学生在想象力、创造力、形象思维能力、艺术思维能力方面的不足,使理工科学生的右脑潜力得到充分开发。
舞蹈独特的学术价值正在于其能够带给大学生实践性、创造性、互动性、感知力、想象力等非学术益处。舞蹈是流动的形体艺术,舞者通过优美的体态和高超的技巧感染和激发观众产生精神和美学上的共鸣和升华,感悟出舞蹈的精髓和意境,这种意境对于每个学生而言也是不尽相同,很难用文字和数学表达,更无法用理工科的数字和公式进行量化分析。舞者的动态美可激发大学生无穷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鉴于舞蹈对于理工科大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议理工类高校将舞蹈课设置为公共必修课,确立舞蹈在高等教育中的基础地位和核心地位,深化舞蹈教学改革,广泛开展舞蹈教育,积极发挥理工类高校舞蹈的育人作用。
三、采用多目标多层次教学方法
首先,理工类高校舞蹈教学原则为“公共舞蹈为主体,赏析与训练并重”。理工类高校舞蹈教育不是针对少数有艺术天赋的大学生,也不是培养专业舞蹈演员,而是通过对全体大学生进行基本舞蹈知识的传授和技能训练,提高大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理工类高校在推广和普及公共舞蹈方面,建议面向所有专业大学生开设舞蹈课程,在大学阶段至少进行2 个学分的“舞蹈赏析”和2个学分的“形体训练”的公共必修课课时要求,教学内容以舞蹈赏析和舞蹈训练并重,缺一不可。
其次,采用多目标多层次教学方法,针对不同专业大学生的特点和素质要求设置特定的教学目标。除了通过常规性课程培养学生的塑形健体意识之外,还应针对不同专业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安排和技能训练,把舞蹈艺术和各专业课程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
最后,学校编排科学有效的训练内容,采用灵活可行的教学要求。学校应将教学重点放在掌握舞蹈风格、韵律方面,同时开发大学生的节奏感、肢体协调性、控制力以及艺术情感的体验等方面,减少软度、开度、控制、弹跳等高难度训练,采用科学规范的训练手段,循序渐进、注重实用,突出表现力与创造力的培养。
四、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拓宽教学内容和研究领域
鉴于我国非物质文化保护的迫切性和严峻性建议高校教材建设和教学内容中可以大力开发利用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古老智慧、丰富多彩的文化。民族民间文化课程资源丰富多样,面对数量巨大的非物质文化艺术瑰宝,如何对其进行必要的挖掘、搜集、整理、重组和开发,探寻民间文化遗产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动力和长期机制,挖掘其内在的人文价值、教育价值、情感价值、道德伦理价值,是高校面临的历史责任。
大力发展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高校教育传承,发挥高校的特长和优势,从科学统筹保护工作、传承人保护、传统文化与民俗保护相结合、保存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资料等几方面着手,加强学术队伍建设,扭转文化遗产保护理论落后于实践的不利局面,寻找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性发展的内在机制,为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提出具体而微的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我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和传承的科学化水平。
将民间文化遗产基础性教育纳入现有的教学体系,建立系统的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能改善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现状的被动局面,又可以确立非物质文化教学的基础地位,拓宽教学手段和范畴,强化教育实践育人效果,加强我国人文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出高素质复合型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王晨,青岛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曾获得第二节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比赛一等奖。)
作者:王晨
编辑:王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