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国内 > 正文
如何准确理解SCI,科学评价学术成果?专家这样解读
发布时间:2020-03-02 16:22 来源:《中国教育报》 A+A-
-分享-

日前,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如何理解并贯彻执行《意见》?今天,随小编一起来看吉林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副教授张雷生的解读文章。

准确理解SCI 科学评价学术成果

扭转“SCI至上”现象,首先需要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相关机构正确认识和理解SCI究竟为何物,如此方能正确理解《意见》的初衷,在贯彻执行《意见》,调整与完善相关政策及制度时,真正做到不仅“知其然”更能“知其所以然”,进而才能科学公正地评价科研工作者的学术成果和学术贡献,从而真正扭转科技创新中出现的价值追求扭曲、学风浮夸浮躁和急功近利等问题。

首先,需要正确认识SCI及其指标体系。众所周知,SCI作为一种综合性科技引文检索刊物,是一个运用文献离散律理论和引文分析理论而建立起来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相关指标包括论文数量、被引次数、高被引论文、影响因子、ESI(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排名等,本身并不是评价学术水平与创新贡献的直接依据。

只不过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附属产品《期刊引用报告 (JCR) 》提供了引文分析和期刊影响因子报告,通过统计论文被引用频次等指标,对学术期刊和科研成果进行多方位的评价排名,进而形成了学术期刊影响因子乃至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排名等,被用作评判一个国家或地区、科研单位、个人的科研产出绩效。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近年来国内高校和科研院所出现了过于重视学术产出GDP的现象,对SCI论文的重视程度偏离了学术评价和学术研究的本意。须认识到,SCI论文不过是发表在被SCI所收录的期刊上的文章而已,不代表一定就具有创新性的高水平成果。

其次,正确认识SCI的科研评价功能。概括而言,SCI的功能主要包括获取文献信息,研究科学结构把握发展态势,帮助科研人员选择阅读和权衡投稿方向,评价科技期刊质量选择和确定核心期刊,为图书情报研究和信息管理人员提供科学依据等方面。SCI的确具有庞大的数据信息支撑, 一定程度上可以对某一国家或科研机构的科研能力及绩效等进行评价,但需要强调的是,SCI只是评价参考依据,而绝非学术评价正确无误、至高无上的唯一标准。

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员招聘、职称晋升、职务聘用、人才称号、科研项目、荣誉奖励等各个环节都和SCI论文的发表状况直接挂钩;自然理工学科的硕士生、博士生的毕业条件中也明确规定要求发表几篇SCI论文才能申请学位论文答辩。出现这种现象反映的是SCI科研评价功能被错用。高校科研管理和评价部门,不能片面注重SCI的评价功能,更不能把它的评价功能无限扩大化甚至神圣化。对此,迫切需要建立多元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健全的分类评价体系,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分别建立各有侧重的评价路径,同时完善学术同行评价。

再其次,要正确认识SCI在科研评价中被错用的深层次原因。正是在过度追求SCI论文相关指标评价考核“指挥棒”的指引下,能否发表SCI论文,已经发表多少篇论文,期刊影响因子多高,论文发表在几区等指标,成了评价科研创新水平和科学价值乃至人才培养质量的唯一标准。为了发表而发表成为一些人遵循和信奉的价值信条,由此造成了“SCI至上”的乱象。

正如教育部科技司相关负责人所言,文件的出台破除的是论文“SCI至上”,不是否定SCI,更不是反对发表论文。论文是科技创新成果的一种表现形式、学术交流的重要载体,我们鼓励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希望高校以及科研院所,以破除论文“SCI至上”为突破口,拿出针对性强、操作性强的实招硬招,探索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真正扭转“SCI至上”现象,推动高等学校回归学术初心,净化学术风气,优化学术生态。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明年2月1日起实施!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有了“国标”

记者今天了解到,市场监管总局(国家标准委)批准发布《中小学生午休课桌椅通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将于2026年2月1日正式 ...

09-01 15:19央视新闻客户端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正义必胜!和平必胜!人民必胜!

09-03 10:41人民日报

铭记!传承!奋进!教育系统多种形式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硝烟虽已远去,胜利的号角仍在回响。共同铭记历史,正是要弘扬伟大爱国 ...

09-03 16:28中国教育报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