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惩招考违规行为 严守教育公平底线
发布时间:2020-06-20 10:16 来源:新华网作者:萧海川 A+A-
-分享-

       教育招考,以选贤任能、细择良才为要。然而,一些地方近日曝出往年教育招考冒名顶替、篡改考生往届生身份等恶劣事件,说明相关领域关键环节尚存有漏洞。捍卫教育招考公平,必须依靠最缜密的调查、最彻底的追责、最有力的惩处。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石。拿高考来说,同样的时间、同样的试题、同样的标准,就是为了尽力消弭外界因素差异,尽可能展现个体的素质与能力。在“知识改变命运”深入人心的今天,对公平的追求已融入社会发展的血液。无论是冒名顶替,还是篡改身份,都是对这种公平的破坏与污损。

  学籍身份从来不是可供改易的器物。有的人将学籍身份视作商品,或巧取豪夺、或私相授受、或待价而沽。殊不知,舞弊作伪虽可能一时有用,但最终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更遗留下个人、家庭、社会的多重悲剧。

  打击招考违规,要靠信息技术的“火眼金睛”。譬如经媒体梳理,山东近两年有14所高校公示注销270余人学历,其中近九成为涉嫌冒名顶替。这背后得益于高等教育学生信息化进步。通过大数据比对,一批重名重号的可疑人员被甄别圈定,即便学历证书已发放十几年,也并非都有实名举报,“李鬼”照旧现了原形。

  但事后的补救再精致,也无法修补人生的残缺。打击冒名顶替、篡改造假,关键在于管好生源地的档案变化、户籍地的户口调动。抓好这两点,再想借假档案、假身份蒙混过关,只能更快露出造假马脚。对教学育人单位来说,有效甄别入学人员身份,既是做好自己本职工作,更事关学校长远声誉,来不得半点马虎与推托。

  对冒名顶替、篡改身份的处置,不能止于注销学历,更应深挖细究,以儆效尤。眼下距2020年夏季高考还有不到20天,这场考试承载了太多不同以往的意义与期盼。以重典严惩抬高舞弊作假的成本,以公开透明阻遏铤而走险的冲动,才能让教育招考真正成为私心私利无法染指的禁区,社会才会更显公平,人才才能自然成长。

作者:萧海川

编辑:周玉森 周添琪(实习)

相关阅读

回眸十四五·聚力再出发|以立德树人新成效夯实教育强省建设根基

10月20日至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在北京胜利召开,掀开了总结“十四五”成就、谋划“十五五”蓝图的崭新篇章。

11-03 10:59《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