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校农职教共同体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发布时间:2020-09-29 09:38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作者:梁成艾 A+A-
-分享-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无论是产业的振兴、治理的振兴,还是文化的振兴、生态的振兴,关键都是乡民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将乡村存量人力资源的数量优势,转化为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人力资本优势,借以化解乡村人才梯队断层及复合型、创新型乡村人才数量缺乏等问题,其中最为直接有效的方式就是创新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积聚各类资源要素推进农村职教发展。

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是指为了推进农村产业革命和乡村全面振兴,由政府机构、职业院校和事农单元共同组成的群体。创新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就是要以农民、农业、农村为本位,把各级政府和职业院校作为推进主体,通过城乡间多元要素的有序互通和科学配置,实现乡村内部结构重组和外在价值输出,在城乡差异化的框架中探求乡村新的立足点和话语权,实现政校农互通共荣,携手谱写乡村振兴的华丽篇章。

增强政府机构的引导意识,通过制度干预,积聚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创新发展的政策资源。创新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就是要以打造美丽乡村、幸福农民、活力农业为目标,围绕涉农产业选择、职业农民培育、惠农技术供给、发展资金筹措、共同利益联接等关键环节,增强各级政府的引导意识,切实履行管理职责,强化制度性供给。通过宏观调控、示范引领、市场调节、社会动力作用等制度干预手段,积聚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创新发展的政策资源,同时发挥村支两委的战斗堡垒作用,激发新型经营主体的创新效能,最终构建起农村职教主动担当、涉农部门积极行动、经营主体主动作为、管理部门科学引领的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协同发展新机制,进而盘活乡村资源配置,形成乡村与城市有序互动、互补发展的格局,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彰显职业院校的主体地位,优化办学机制,重构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创新发展的教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的顺利实施少不了职业院校的积极作用。创新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就是要重新审视农村职教的功能定位,瞄准经营主体职业素养的全面提高、乡村新业态的全面生长、乡村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全面对接,升级涉农专业,打造精准服务现代农业与农村发展的涉农专业集群,优化农村职教体系,搭建中高本涉农人才贯通培养立交桥,重构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创新发展的教育资源,促进农村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乡村产业需求侧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实现农村职教链、乡村人才链与乡村产业链的有机衔接,培养一批熟悉现代农业基本特性和乡村价值体系,能传承“三农”工作价值理念,对农业、农村、农民具有深厚情感的乡村管理者或乡村产业的开拓者,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发挥事农单元的主体作用,扶持新型经营主体,优化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创新发展的社会资源。事农单元是指直接从事“三农”工作的组织与个体。创新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就是要充分发挥事农单元的主体作用及资源优势,扶持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不断优化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创新发展的社会资源。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根本出路,要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布局,发展现代新农业,并通过突出区域品牌、延长产业链条等方式,打造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商贸物流、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体系,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农村职教优先发展的理念,在职教师资上优先配置,在职教资金上优先保障,在职教专业上优先考虑,推动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与农村职教优先发展紧密结合,形成农村职教发展合力,提升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服务乡村振兴的能力。要灵活运用政校农融合职教共同体的文明传播功能,创新乡村治理机制,传承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和淳朴民风,激发乡村活力,提升乡村魅力,繁荣乡村文化,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作者系铜仁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本文系贵州省理论创新联合课题“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下武陵山片区职业农民专业化发展路径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梁成艾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29日第9版 版名:职教周刊


作者:梁成艾

编辑:迟佳

相关阅读

新生宿舍,为何异性家长止步?

宿舍管理是新生接触高校教育的“第一堂课”,其背后的理念与温度,直接影响着新生对大学生活的初始印象。

09-01 08:57“山东教育宣传”微信公众号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让伟大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历史不仅仅需要被铭记,更需要以生动而深刻的方式传承。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我 ...

09-01 09:20《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让伟大抗战精神滋养时代新人

当青春校园沐浴和平阳光,当琅琅书声取代昔日炮火,我们尤需在历史的回响中凝望,让那段血火淬炼的伟大抗战精神,如甘泉般滋养新 ...

09-02 08:44山东教育新闻网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