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一家祖孙三代眼中的乡村教育,上演现实版“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发布时间:2020-10-22 16:39 来源:山东教师队伍作者:于栋玲 A+A-
-分享-

祖孙三代坚守在三尺讲台

坚守的是“教书育桃李”的信念

传承的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奉献精神

风雨数十载

他们见证了乡村教育翻天覆地的变化

“小时候,我以为你很神奇,说上一句话也惊天动地。长大后我就成了你,才知道那个讲台举起的是别人,奉献的是自己……”。每每听到这首歌,便不由得想起我们家三代执着教育的点点滴滴。

爷爷:40年托起教育梦

很小的时候,我就发现自己的爷爷和别人的爷爷不一样:一天不见人不说,晚上还要在火油灯下写写划划。慢慢地,我长大了,知道了爷爷是个“孩子王”,而且还是个德高望重的“孩子王”。方圆几十里,一提起他,村民们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爷爷1924年做了私塾先生。17岁的年龄,加上生活条件、教育条件的异常艰苦,给爷爷带来不小的挑战。每天爷爷要起早贪黑,步行四五十里路上下班。寒霜酷暑、四季轮回,纵然有再大的困难,爷爷都不会影响“教书”这个头等重要的大事。

1940年,文登抗日民主政府提拔爷爷为教导主任,并担任数学教学工作。爷爷更忙了。不仅仅有教学任务,还有学校生活等诸多管理问题。学校菜地的种收、食堂的饭菜、师生的吃用……学校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管。可当时经济落后,物质匮乏,爷爷就算是精打细算,可依然有很多时候粮食不足、用品不够。爷爷就把自己的那一份让给同事,自己饿了就喝水……。为解决师生生活困难,爷爷引领大家自力更生,在教学之余,开荒种地、拾捡柴火。风雨40年,社会在变,条件在变,爷爷的真心和爱心却一直未变,受到学校师生和当地百姓的爱戴和敬重。

1982年,已经从泽头镇林村完小退休的爷爷收到了离休证。离休后的爷爷,不忘本心,用勤俭持家、艰苦朴素的传统治家,用先人后己、奉献担当的修为睦邻。在家里,爷爷树立起良好的家风,在村里,爷爷树立起极高的威信。

(作者爷爷的退休证)

爸爸:20年躬耕教育梦

我爸爸是“老三届”中的第一届学生。秉承家训,爸爸一直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在同学中是品学兼优的佼佼者,是承载母校——文登一中期望考清华、北大唯一的学生。而爸爸的理想却是继承父业,做一名教书匠。天遂人愿,当拿起来了教鞭,站在了三尺讲台,爷爷的升级版就开始了。

早晨早早到校,收拾教室,查点学生。中午吃口干粮,和学生谈心。晚上抓紧批作业,时而还要黑灯瞎火地去家访。无论遇到什么事,爸爸这一时间表都雷打不动。到了周末、假期,爸爸更是充分利用这一充足的时间,骑自行车几十里路地走村串户进行家访。有时为了一个学生,爸爸要跑好几趟。感动得家长不知说啥好,俘获了那些调皮捣蛋孩子的真心。

爸爸很执拗——“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在他从教的近二十年中,把教育当成毕生的事业用心经营,把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精心培育。精诚所至,收获满满:爸爸深得家长的称赞,学生的喜爱。“名班主任”“名教师”,有口皆碑;深钻业务,力拔头筹,特别是97年所教毕业班取得全市第一名,荣获了政府嘉奖,成绩斐然;踏实做事,很受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尊敬。

每逢节假日,特别是春节,络绎不绝的学生(大到五十多岁的)都去拜年,师生感情深厚。爸爸很享受这些“虚名”,在五口之家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城里一家大型企业聘请爸爸去做高管,可爸爸毅然拒绝,不愿意受聘。和爷爷一样,纵然有多种选择,却“顽固不化”地选择教书这一职业,毫不放弃作为一名师者的执着。

(拜年的学生与作者爸爸合影,左三是作者爸爸)

我:22年传承教育梦

受“遗传”影响,我从小就确立了自己的理想——和爷爷、爸爸做同行,感受教书的神圣、育人的魅力。不负期望,带着憧憬,走出师范校门的我成为爸爸的加强版。

我时刻铭记爷爷的遗训、爸爸的叮嘱,立志做一名优秀教师。扎根一线教学22年以来,我不放过任何一个机会,学“百家”之长,取“百家”之道,深入钻研业务,提高自身素养,努力做一个有才情的师者;俯身和学生平等对话,用心相交,坦诚相待,努力做一个有温度的姐姐。微笑教学是我一贯的教学风格,课堂上深入浅出的授课特点牵住了学生的神,爽朗幽默的课堂氛围抓住了学生的心。作为一名思政课老师,我经常利用课余时间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积极与家长交流,善于发现、表扬孩子的优点,委婉指出孩子的错误,既鼓励了孩子,也得到家长的大力配合,拉近了我与家长之间的距离。我用平凡诠释着“教师”的真谛,用爱心温暖着每一位学子。

(作者近照)

从煤油灯的昏暗到宽敞明亮的教室,从一方农家小院到塑胶跑道、绿茵草地,从崎岖坎坷的步行上班路到如今的四通八达,我们一家三代见证了乡村教育数十年来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更加珍惜眼前的一切,感念教育事业的美好。

踏着父辈的足迹,努力奋斗,传递着正能量,从未放弃。岁月熬白了黑发,年轮刻在了面颊。前后八十年,横跨两个世纪,道不尽我们祖孙三代执着教育的点点滴滴,潜心育人早已成为我心底永远的印记。

作者:于栋玲

编辑:冀春鑫

相关阅读

他,留下了永不停息的“心跳”

他是中国医生张军桥——山东第二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麻醉科副主任医师,第27批援坦桑尼亚中国医疗队队长。

08-04 09:02《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新时代 大美育

魏凡俭,男中音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声乐家协会副主 ...

08-08 09:21《山东教育报》综合版

暑假,是教师找回自己的季节

于一名教师而言,用心经营家庭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本质的回归,因为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懂得生活、热爱生命的人。

08-09 15:15中国教师报微信号

ICP备案序号:鲁ICP备16007069号-3
鲁公网备案号:37010302000745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7120200001
违法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31-51756531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
山东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山东教育新闻网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下载使用

山东教育社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微信公众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头条号

山东教育新闻网
官方微博